“杨大”的长度
“博大”的长度
大帅哥“满大”
婀娜的“满二”
金建公
浙江在线3月23日讯 “杨大”、“博大”、“龙大”、“满大”、“满二”,是12颗茶芽宝宝的名字,它们分布在六片杭州西湖龙井核心山场。
从它们出生开始,直到长大成熟而离开,中国茶叶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茶博”)的工作人员,每隔不到一周,都会细心记录下它们一丝一毫的变化与成长。它们每天吸收了多少阳光雨露?长大了多少?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茶文化体验大师金建公带着工作室里的5个人一同进行了三年的龙井茶芽监测。今年的监测,3月21日是最后一天。昨天,新年的西湖龙井茶宝宝成长记录新鲜出炉。
12颗茶芽宝宝
刚冒芽时都是不高不矮
龙井核心产区茶园上千亩,茶芽宝宝更是数不胜数,被金大师们选中的12个幸运儿究竟是谁呢?
金大师们可一点也不偏心。在六片杭州西湖龙井核心山场——龙井村、翁家山村、杨梅岭村、满觉陇村、梅家坞村及中茶博山场都各选了两颗。一颗是明星家庭龙井43号的宝宝,长势普遍快,被视为“老大”;另一颗则诞生于古老的群体种茶树,是“老二”。
由于每年茶农会对茶树进行修剪,金大师们难以找回上一年陪伴过的茶芽宝宝,但基本都会在同一个地块上挑选。
“茶树有顶端优势,我们一般会选顶芽。刚冒芽时,长得既不过分高,又不是很矮,最普通的那一颗,就会被我们盯上。”金建公笑着说,12颗茶芽宝宝一开始都差不多大,只有1厘米左右长。可到后来,它们一个劲儿地长个子,差异也就越来越大,“有时候,冠军宝座经常易主,实现逆袭的茶芽不少。”
每年初春为期一个月的陪伴成长,金大师们不只留意着它们长高了多少,也对宝宝们的身材、肤色、体温变化都很关心,“有的山场土壤松软,茶芽宝宝就长得肥壮;有的地方地势不好,宝宝就瘦弱些;光照强的山场,茶芽就会成长为嫩黄色,金灿灿的;光合作用不那么强烈的地方,茶芽颜色就偏青。”
有趣的是,他们还给茶芽宝宝们起了很多形象的外号,比如,叫长得细长婀娜的“满二”为“小歪脖子”,称呼茶叶各部位都清晰可见的“满大”为“大帅哥”。
身为家长的他们,对茶芽宝宝们有一套自己的“教育观”——不过多干预宝宝的成长,默默陪伴,鼓励它们自己克服困难。
从冒芽开始,每隔不到一周去看望一次。每次早上9点出发,从一片茶园到另一片茶园,转场时间就要半小时,往往直到下午三点左右才能完成一天的监测。
宝宝长得太慢或太快
都让他们烦恼
“惊蛰、春分这两个节气,我们是一定要去看看茶芽宝宝的。”3月21日,恰逢春分,钱报记者跟随金建公一起进行了一次茶芽监测。这也是自今年2月28日开始后的第六次,在龙井茶芽宝宝今年的成长记录上留下了最后一笔。
金建公告诉记者,进行茶芽监测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告诉关心龙井的市民们茶叶的生长情况,也向公众科普茶芽宝宝的生长过程,为茶叶的开采时间提供一个预判。“再持续做几年,等数据采集充分了,我们打算再形成相关的分析报告,期望能让龙井茶长得更好。”
从中茶博出发,驱车半小时,又走了十几分钟的山路,我们抵达第一个监测点——梅家坞村。在海拔70米的向阳斜坡上,金建公一眼就找到了他们相中的茶芽宝宝。
在茂密的茶叶底部,绑着一根细红绳。金建公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特意把红绳标记藏得深了些,“别人看到了红绳可能会好奇。去年,为梅二做标记的红绳就突然不见了,梅二也就找不到了,挺难过的。”
“土壤砂砾黄壤,表面覆盖落叶腐殖质,叶片被虫子啃食的有点严重。”金建公细细打量着“梅大”,又用卡尺、温度计等仪器轮番上阵,望着卡尺上的数据——1.7cm,他啧啧感叹,“这颗芽不争气啊。”
事实上,茶芽宝宝成长得太慢或太快,都让金大师们烦恼。因为长得太快,会影响茶叶品质。而长得太慢,说明营养供不上,叶子长度不到2.5cm无法采摘。下午,到达龙井村时,金建公发现龙大的个子已经疯长到超出特级龙井的长度标准,足足有3.7cm高了。金建公把“龙大”采摘了下来,小心翼翼地存放好,打算带回博物馆。
金建公说,相对而言,满觉陇和杨梅岭常绿林木更茂盛,这里的龙井茶芽可能带着花香;翁家山、梅家坞的龙井茶芽则有一股清香。
直到当天下午四点,金建公完成了最后一次监测。龙井43号中的四颗茶芽宝宝都已经独立成熟,被别人抱走,把剩下的两颗茶芽宝宝采摘回了博物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