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4日讯 今年,市婺剧促进会成立10周年了。5月的天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5月20日,全市九个县(市、区)婺剧促进会以及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兰溪、东阳、义乌婺剧团四所专业婺剧团负责人,一起参观婺剧特色村———婺城区蒋堂镇泽口村。车子刚进村口,“咚锵咚锵”的鼓点声便远远传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蒋堂镇泽口村绽放婺剧之花
婺城区蒋堂镇泽口村是金华市首个婺剧特色村。村民们为欢迎各县市婺剧促进会代表们的到来,特意准备了三个经典的婺剧表演节目:农家书屋、婺剧演唱扇子舞和樊梨花巡营。“前两个节目都是由村民们自导自演自创的,就连道具很多都是大家自己动手制作的,村里的经费虽然有限,但大家对于婺剧的热情是无限的。”蒋堂镇宣传委员方晖说。
村里不论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一听到锣鼓声,纷纷走出家门。台下观众里,有拄着拐杖的,有坐着轮椅的,还有抱着孩子的,座无虚席。每到精彩之处,掌声雷动,还不停叫好。“村里经常会有婺剧表演,会唱的人都会上去唱。”村民姜奶奶说,泽口村的人基本上都会唱几句婺剧。30岁的章女士,家住在市区,她与父母亲都是戏迷。“平时工作比较忙,回来不方便,只要村里一有婺剧表演活动,都会尽量赶回来跟父母一起看。”
泽口村建了一个婺剧文化园。沿着村里的红枫路直行,墙上一幅幅绘有婺剧经典唱段的涂鸦,与这初夏丝柔的雨相映成趣,《断桥》《三请梨花》《西施泪》……走入园子,有一条婺剧知识普及廊。长廊里有婺剧的发展史、婺剧的声腔与角色等知识介绍,让人们可以快速地了解婺剧的历史。长廊的另一头由婺剧坐唱班活动室、婺剧传承陈列室、婺剧剧本创作室、婺剧节目排练场等5间文化活动室以及当地婺剧人才榜、婺剧典故栏组成。
坐唱班活动室里,可以看到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婺剧所用的主要乐器,传承陈列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戏服与道具。四周的墙上张贴了泽口村婺剧活动的纪实,还有泽口村婺剧戏迷列传。婺剧剧本创作室里干净简洁,里面存放着各个编剧的创作手稿。最右边的活动室是一间排练房,就像舞蹈教室一样,木地板、大镜子。一边的墙上是泽口村优秀婺剧演员的亮相板。
婺剧文化园内最具特色的当属婺剧演唱小广场。小广场场地开阔,是实实在在的百姓大舞台。婺剧演唱小广场是开放式的,方便村民们自娱自乐,表演欣赏。小广场营造出一个浓厚的婺剧文化氛围,也是与兄弟村文化交流的好地方。自婺剧文化园投入使用至今,村里已经举办了三次大型婺剧演出。泽口村农村婺剧文化园成了婺剧根植于婺城农村大地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整个婺剧文化园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00多平方米,2015年9月建成。为了建造婺剧文化园、文化礼堂和文化长廊,该村已投入了50多万元。“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有婺剧班子基础,于是我们顺势结合了村民爱看、爱演、爱编婺剧的优势,倾力打造了省内首个农村婺剧文化园。”方晖说。
婺剧传承须从娃娃抓起
“除了婺剧文化园的建设,泽口村也非常注重对于孩子们婺剧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泽口的婺剧活动不仅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而且由于长期的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也熏陶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下,拜婺剧老艺人为师,学婺剧、演婺剧,争当婺剧的小小传承人。
村里以蒲公英幼儿园为试点展开婺剧教学,从幼儿园的老师到阿姨,都要求会唱婺剧。在教唱小朋友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了,一段时间下来,效果很好。寒暑假期间,泽口村组建了一支由12名少年儿童组成的泽口(新生代)少儿婺剧表演队,由村里的婺剧老演员进行“传帮带”,从婺剧“手、眼、身、法、步”等方面进行了专业指导。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家乡的婺剧,从小培养他们的文化认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在短短半个多月中,少儿婺剧表演队就学会了《樊梨花巡营》《春催杜鹃》《杨八姐游春》等几个短小的婺剧折子戏及唱段。学生们年纪在十二三岁,一招一式颇具神韵,赢得村民连连叫好。
市婺剧促进会会长杨守春表示,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正面临着电视、电影、移动视频这些新兴文化形式的冲击,它需要有新的观众、新的传承和新的创新。所以培养婺剧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定位年轻戏迷,动员社会热心人,让婺剧更加的年轻化和大众化。
自2010年10月在东阳花园举办“金华市第一届中小学婺剧会演暨全省婺剧进校园现场会”以来,在省、市、县三级婺剧促进会的推动下,我省金华、衢州、丽水和建德等婺剧流行地区广泛开展“婺剧进校园”活动,爱婺剧、学婺剧、唱婺剧、演婺剧在各地学校蔚然成风。
据悉,2016年婺剧促进会将借全省婺剧进校园精品汇报演出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校园婺剧的东风,继续深入推进“婺剧进校园”活动。同时,将在全市推选命名婺剧特色村活动,传承婺剧文化,振兴地方戏曲;发挥专业婺剧团和农村职业婺剧团的优势,大力开展送戏进村、送戏进社区、送戏进企业活动,在丰富城乡文化生活的同时,培育婺剧观众,推动婺剧发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