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留住“美丽乡愁” 打造“美丽经济”
白龙桥“白沙溪治理”展开美丽经济生态新画卷
2016年06月03日 17:03:00 来源: 金华晚报 记者 潘逸

  浙江在线6月3日讯婺城区白龙桥镇临江村,哺育千年白沙文化的白沙溪由此汇入婺江。作为白沙溪下游最重要的集镇,白龙桥镇因白龙桥得名,却因白沙溪而兴。如今,这座古婺名镇正在全力恢复白沙溪美丽生态,留住“美丽乡愁”,打造“美丽经济”。

  留住“美丽乡愁”,白沙溪美景重现

  自古以来,白龙桥镇便是水陆商贸重镇,白龙古廊桥是其中最为关键的要道枢纽。白龙古廊桥下潺潺流过白沙溪———这幅美景,是很多白龙桥人心中朦胧的“乡愁”。

  上世纪40年代初,白龙桥桥面上的廊房桥屋被拆除。曾经的美景,成了人们心中的隐痛。2010年10月,应广大乡贤联名要求,婺城区委区政府启动白龙桥古廊桥重建工程,经过9个月的建设,横跨白沙溪的千年廊桥于2011年7月重现。古廊桥的重建,唤起了人们对白沙溪的记忆。57岁的白龙桥镇大屿村村民季锦春记得,当年父辈们撑着木排,沿白沙溪而下,穿过白龙古廊桥,将白沙溪上游的木材等物资运往兰溪码头。

  除了重新恢复地标建筑外,让人们亲近母亲河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白沙溪水质的不断改善。“这几年,镇区内10.81公里的白沙溪的治理一直是头等大事。”白龙桥镇镇长包纯正介绍,通过河道清淤、关停沙场小作坊、推进截污纳管、打造沿岸景观、整治排污口等举措,白龙桥治水取得明显效果。对白沙溪水质抽样就是最好证明———之前是劣五类水,2014年下半年成为四类水,2015年有9个月达到三类水,从2016年3月和4月抽样情况看,已经达到二类水标准。

  “我们小时候,成群结队在白沙溪旁抓鱼,成群成群的剪刀鳅鱼、杨柳鱼都能看得见。”季锦春说,后来水质变差了,人们便不再下水,而今年,他又看见有人在溪里洗澡、钓鱼了。

  期待引凤入巢,打造“美丽经济”

  白沙溪的美丽,住在溪边的新昌桥村村民柯健康最有发言权:“现在的白沙溪不光景色好,‘风水’也好,为什么这么说?风水风水,有山有水,山上的风沿着河里的水,都吹到了家里。”这样的美景,并不是某一个村独有。新昌桥不远的古方村,溪水见底,古堰流碧,岸边凉亭绿柳,白墙黑瓦,雨雾中可见南山远景,也是一派烟雨江南的美景。

  美景造福沿岸村民的同时,也让当地政府更有底气引凤入巢。“白沙溪环境优美,沿岸还有大片可以开发的土地,我们希望引进休闲、旅游、服务、信息科技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包纯正说,婺城区政府已经邀请北京土人设计院对白沙溪及沿岸进行系统设计,力求白沙溪沿岸得到最好的开发和利用。

  根据设计方案,白沙溪与婺江汇合处将建一座人行景观栈桥,连接两岸的活动节点立于江堤。“现在,我们村村民主要还是从事农业或者到工业区打工,希望到时候,这些景观能够带来人气,让我们做些买卖,多些收入。”江堤上,临江村村民叶锦寒对未来充满期待。这样的愿景,每一位白沙溪旁的村民都向往。

标签: 乡村;乡愁;美丽 责任编辑: 朱婧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