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北山四先生”的后裔们
2016年08月06日 09:49:22 来源: 金华晚报

  浙江在线8月6日讯(记者 黄茂军)关于吕祖谦的金华山笔记发表之后,龚剑锋教授某日对我说:你说“四世一品”巷是典出吕祖谦的吕氏世家是错误的,其实它说的是王柏家族的故事。我在喏喏之余紧着为自己的张冠李戴找补:金华的大宅门实在是不胜枚举,我在江西听过“隔河两宰相,十里九状元”的夸耀,相形之下可谓伯仲,江南多才俊,此言应不虚……

  一门数杰,百代绵延,这样的现象于古今中外都不是个案,甚至几成规律。民间的说法喜欢归于风水,社会学家的总结却是家风,我的理解是“先贤植芳于前,晚生秀木于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生态。需要强调的是,无关人种的优劣,实为楷模的激励,对地域文化、地域人格的形成其实都构成塑造动力。

  所以,我们继续“金华的大宅门”系列,今天重提“北山四先生”,重点在其后裔。

  罗店的后溪河村据说是何基的故里,他的坟筑在了这个村的后山,其墓地前面的一块“功德榜”标明是2012年4月所立,应该和汤溪厚大的范氏祖墓一样,又是一新修的“古墓”。早些时候,《金华晚报》记者章一平的一篇报道,大致记载重修何基墓的过程:

  1268年,80岁的何基在他的家乡后溪河村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他的门生以及后人为何基找了一处名叫“油塘”的地方安葬。历经几百年沧桑,何基只留下一座小土山……2010年,后溪河村的何氏后人成立了何文定公墓重建委员会,将何基迎回故土安葬。首先,大家找到守墓人的后代,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何基墓的确切位置。十几个何氏后人带着麻袋,将能挖到的木头、砖块甚至黄泥全部带回“家”。

  关于“何基后裔”的搜索,基本被“何氏三杰”所覆盖,而关于“何氏三杰”,居然有两个解释:1.浙江金华何氏三杰,南宋理学家何基后裔,祖宅在金华古子城老巷中。2.广东番禺沙湾镇何氏三杰,音乐名家。广东四大名曲中的三首《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也都是出自沙湾何氏之手。(360百科·何氏三杰)金华“何氏三杰”分别是“文化巨人何炳松、史学名家何炳棣、爱国市长何德奎”(龚剑锋语),而番禺“何氏三杰”则有两种说法:一曰“何博众、何柳堂、何与年”,爷孙组合;一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叔侄组合。

  结果我很快发现,第二条的“何氏三杰”尽管远在广东番禺,似乎也是何基后裔。如果此渊源属实,又是一“金华分迹”。

  历史如扑朔的河流,其恣意的走向总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就像金华人引以为傲的佛手柑,居然也和先贤何基有关。章一平的报道披露说:1192年,何基的父亲何伯慧在江西临川任县丞。25年后,29岁的何基从江西返回老家金华,随身携带的除了行李细软,还带回了江西临川的两盆佛手。在南宋时,后溪河村已是远近闻名的花卉之乡,从此,佛手就在后溪河村落了根。从那以后,在罗店、西吴一带,种植佛手就开始盛行起来,发展到明朝时,“以养佛手为业。售之省会橐金而归,手足无甚劳,而衣食有赢余。”在几百年前,佛手已经是金华的一个重要产业了。

  这一披露让我这个江西人好不感慨,江西临川现在盛产南丰蜜橘,佛手已无踪迹。

  2011年王柏墓地被重新发现时,曾经是金华乃至浙江媒体的重大新闻,这座金华大儒的墓地宿命般地出现在浙江师范大学的正大门处,却到底没能成为这一高等学府文化底蕴的一部分,被众多的王柏后裔迁葬到金华开发区秋滨街道王五元社区的公园内,原因是王五元社区居住着王柏的直系后裔。

  其实这个王五元社区在王柏墓被发现后没多久,就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上,那个时候它还是一个城中村,村里近2000名村民中有700多人姓王,自称是王柏的后人———王五元社区受到媒体关注是因为当时村里有一座王氏祠堂。

  现存的王氏祠堂是一个有些奇怪的建筑,由一间砖木结构的屋子和两间瓦房组合而成,王氏后人告诉记者,砖木结构的老屋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瓦房则建于上世纪70年代。“日军侵华的时候,把祠堂的大厅和前厅都拆了,木头拿来烧柴,砖块运到2公里外的高坡上做了一个炮台。”50岁的王连根说,现在看到的砖木结构老屋,就是当年的后厅,而瓦房,则是在大厅和前厅的遗址上重建的。

  至于王氏祠堂究竟始建于何时,王氏后人也不清楚,只知道过去村里各种婚、丧、寿、喜,都在祠堂里举行。当时,祠堂里除了王柏的牌位,还有他父亲王瀚、爷爷王师愈的牌位———王瀚是宋代大儒吕祖谦的学生,王师愈则是朱熹的好友,官至中奉大夫、直焕章阁,也就是皇帝身边的参谋。(2012年8月28日《钱江晚报》)

  龚剑锋先生后来谈起这个王氏祠堂就很惊叹,“金华的祠堂很多,文保单位也不少,但这样供奉着三位儒学大家,又是直系后裔供奉的祠堂很少见。”但是出于安全和丰富社区生活的考虑,王五元社区的村民大会依然投票决定拆除祠堂。

  为了从根本上保住祠堂,王连根等人请来了不少金华古建筑学者、专家,以及社会名人,希望大家出谋划策,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对于拆除祠堂的决定,王选感到很不理解,“这里有被日军拆掉的大半个祠堂,不远的地方还有他们用祠堂砖块修建的炮台,这些都是日军侵华的证据,要是拆掉的话,证据就都没了。”王选因此建议,把祠堂变为爱国主义基地的一部分,保护下来。

  这个建议据说到底还是没被采纳,王氏祠堂终究还是被拆了。

  金履祥在金华的后裔基本上都在兰溪,我能查到的有两处:一是黄店镇桐山后金村,二是诸葛镇长乐村,前者是金履祥的世居地,后者是其五世孙后裔的聚居地,都应该算做金履祥的直系后裔。

  供职于黄店镇教育办公室的刘鑫在其博文中说:桐山后金村居住着1000多名金姓村民,他们都是金履祥的后裔。金履祥死后的700年间,桐山后金村才子辈出,科举得中二百余人。如今村里就有教师、教授等30多人,被誉为“才子之村”“教师之村”。后金村有仁山,当年金履祥在仁山脚下结庐开馆,著述讲学,号“仁山书院”,所以金履祥又被后世尊称为“仁山先生”。

  在“北山四先生”中,金履祥是一个承先启后的角色,他先是王柏的高足,后随王柏又拜到何基的门下;而金履祥的门生中,不乏赫赫如许谦、柳贯这样的大才。

  关于金履祥,不能不提的就是他19岁时决定“摒弃举子业”,这一年是南宋淳佑十一年,赵氏国祚已进入倒计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多事之秋,尽管朱子学的道统地位业已确立,但金履祥为“濂洛之学”而弃科举的决定,还是需要有相当的文化自信才能作出的。

  如果以汉武帝在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立“五经博士”和“弟子员”、设科射策等一系列的活动当作科举制度的发轫,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为终结,那么科举制度在中国先后持续了2000年之久,几乎与统一王朝体制保持同步,同始同终。

  从社会结构与功能方面看,从汉到清2000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特别如唐、宋以下的“进士”),“士”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他们的仕宦前程已取得制度的保障。(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仁山先生“摈弃举子业”其实就是不仕,这种自觉游离出制度庇护的行为,和其屡屡献策于庙堂的举止构成对比。

  王柏墓在丽泽花园的工地被找到时,是2011年12月,这条新闻让有心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就在那年的1月,浙师大校园里也曾发现了一处宋墓,墓主人后来被考证出是“北山四先生”的许谦之祖———难以想象的是,2011年1月26日,《金华日报》记者许健楠、实习生张一诺的报道,是目前我能找到的关于许谦后裔的唯一的一条线索。

  在那篇报道中,东阳市画水镇文化站的许春明先生,以许谦后裔兼修谱人的身份接受记者的采访。

  许谦墓就在距浙师大仅一路之隔的勤俭社区。2005年,家谱修完之时,他(许春明)和几名许氏后人根据旧家谱的方位指引,曾去浙师大附近寻找许谦墓……根据线索,许谦墓就在倪家村。那么,许谦墓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许春明告诉记者,家住金华老地委大院的许正华老人曾参与考证,他是许谦墓的发现者之一。

  7月24日下午,记者随许正华老人前往寻找许谦墓遗址。在浙师大东侧、杭金衢高速金华市区出入口西侧的倪家自然村,许正华老人找到村里的一处民宅院子,那是一片菜园子,地势倾斜,南高北低。“就是这里。”他说。

  记者在现场,丝毫看不出墓地的痕迹,只是就地形和位置上看,和家谱图上颇为相像。“1958年时,这个墓已经被毁,周围房子一造,就更看不出来了。”许正华描述,5年前,他们来找墓时,当地一位姓章的老者,将他们带到这处园子,说他年轻时,看到大大的牌坊,还有许谦的墓碑,章老说,这里就是许谦的墓。

  记者试图寻找章老,未果。村里人说,如今村里大多住着外地人,上了年纪的老者越来越少。

  在《许氏家谱》中,有一幅许谦墓的墓图,墓建在一处山坡上,坐南朝北,面朝尖峰山,墓的南侧有倪家、章村(今婺城区新狮街道章宅)等多个村庄。墓的中轴线上有一条墓道,墓门口有一块大大的牌坊,墓两侧有一对华表,西北角有一口塘。与荷花塘角近在咫尺。也就是说,“北山四先生”中的两位———王柏和许谦———在过去的700多年中,其实相距不远,葬在了一处。

标签: 金华;祠堂;佛手;江西;后人 责任编辑: 程永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