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4日讯 一条溪涧贯穿村落而下,串起一口口清代靛青池;鹅卵石堆砌成的金溪古桥,将溪畔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紧密联系;天井里、晒场上、老埠头,村民忙碌着剥豆、晒谷、洗衣……武义县大溪口乡山下鲍村宛如“世外桃源”。
武义分布着1615处包含山下鲍等古村落在内的不可移动文物。目前,该县已获批中国传统村落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列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5个、一般村2个。面对斑驳深厚的家底,武义县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倾力做好古村落历史风貌保护与文化内涵挖掘,逐步摸索出一条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新路子。
按照“全域规划”的工作思路,武义通过划定上松线历史文化与农耕文化精品线、武丽线温泉文化精品线、履王线茶文化精品线、永武线五金工业文化精品线等五条精品线,将单个古村落作为各精品线中的“明珠”。全县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编制完成郭洞、俞源、山下鲍村、陶村、华塘村等古村落规划。目前,申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的13个村也在规划编制中。
坚持“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群众自治”,武义县逐步形成保护利用合力。2013年以来,经有效整合,共安排古村落保护资金近1.2亿元,现已完成投入6720万元。为科学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该县采取设定古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准入“三项硬条件”和“三项软条件”的“土办法”,抽调各类专业技术骨干组成专家指导组,专门派遣文物保护专家,重点指导风貌恢复和古建修复工作,对古建筑、古巷道修复要求“修旧如旧”,建设选材遵循“就地取材”,切实维护古建筑、古村落的延续性和当地文化的传承性。郭洞村古民居修缮采取县、村、使用人按比例分担费用形式,有效促进了村落的保护。俞源村被县里优先列入精品村建设,争取列入国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
为让古村落真正“活下去”并“活得精彩”,武义还通过深入挖掘古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广泛开展文艺百花会等群众文化活动,保护和传承了俞源擎台阁、陶村昆曲、山下鲍村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义县以发展旅游为主导的古村落保护利用模式已形成良性循环。在“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中,该县将古村落作为旅游产业重要内容,全县确定的旅游四镇“温泉小镇”“田园美镇”“桃源福镇”“畲乡古镇”,均将重点古村落纳入旅游小镇发展区块。注重保护古建筑类古村落(文保点),重点发掘文化价值;注重利用自然原生态古村落,结合民宿、古道等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游。柳城畲族镇梁家山村,引入工商资本5亿元开发精品民宿,带动畲族村寨实现新发展。实施改造提升后的俞源村,通过举办圆梦节以及“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第三季活动,今年1~7月,旅游人次达到22.76万,经营收入1948.5万元,均比往年大幅度提升,“老古董”焕发出新的光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