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6日讯不久前看完电视剧《小别离》,似乎对别离、团圆之类主题有点感悟,这个以家庭为圆心展开的关于留学故事,抛给观众太多太密集的教育话题,竟让人来不及一一消化,只好在剧终之后仍细细咀嚼。
为什么发生在初三?
为什么现代社会有那么多无奈的小别离?有的农村孩子父母出门打工了,自己留守在老家上小学;有的孩子,村里的小学撤销了,必须住到一二十公里外的中心学校去;有的小城镇孩子努力考上了省城的中学;有的志向远大的孩子小小年纪申请到国外读高中寄住在当地人家里……父母与孩子的小别离,似乎从来没有像如今这样来得普遍,来得早。为什么会选择别离?总是为了更好的团圆,这其中的挣扎和考量,细看进去真是惊心动魄。
拥有了选择的机会是社会的大进步。选择,意味着比较。比较,意味着反思。人们物质条件提高了,视野开阔了,自然而然会在此岸与彼岸之间张望,东张西望的结果,就有了各自的判断和取舍。
《小别离》的主角为什么是初三的孩子?因为初三是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矛盾最突出的一年,是应试教育最强化的一年,分数统领一切变得最理直气壮最赤裸裸。没有一个孩子能免于分数的压迫,考低了不敢让父母签字,考高了担心下次是否还能保住名次。重压之下,孩子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让朵朵的父母下决心脱离这种重压而走留学之路的最后一根稻草,竟是朵朵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所以说,下决心转身,不见得是彼岸有多美好,而是此岸在一定的时期、一些方面确实让人难以承受。我们的教育在整体上患着一种强迫症,让一些承受力弱一点的人不得不心生他念。
三个家庭对出国这件事都是慌里慌张的,准备非常不充分,有着太多的纠结,也有着太多的幻想。他们给应试教育的死抠分数做出了脚的投票:我不跟你玩了,我放弃。这是中国家长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在呐喊:除了分数,教育真的还应有更多内涵,有更多一张考卷上无法展现的东西。付出小别离的代价,不就是想让孩子重新找回那些很容易在此岸丢失的东西吗?
你准备好了吗?
电视剧对三个孩子作了比较程式化的条件设置,从成绩上看,有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从经济上看,有城市贫民、中产、富裕者。为什么要这么设置?方便读者对号入座,因为留学绝对与金钱脱不开干系。
经过各种折腾,中产和富裕家庭的孩子最终出国成功,贫民孩子留下了。虽然导演也给贫民孩子一个机会,为她设置一个有钱的亲戚,但是普通人家终究是很难接受过继孩子这样苛刻条件的。留学前,盘点一下家底,拼一下爹,绝对是前提。所以说,想把自己变成一个地球公民,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好的教育资源,并非人人可以。
成绩?留学当然要看成绩。就算是成绩最差的小宇,也通过发愤努力考出了一个不错的托福成绩后才申请成功的。坊间流传着一句传说“成绩不好就出国”,此言差矣。以后千万别说,显得很没文化。
成绩和金钱之外,还有人的准备,能力和心理,是小留学生行囊里必不可少的宝贝。孩子准备好与父母分离较长时间了吗?孩子具备了一个人面对陌生环境的能力吗?孩子能自己照顾好自己了吗?小小年纪的孩子,别离父母后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接受新的挑战,真有些悲壮,又充满希望。
你将学些什么呢?
留学生父母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才能勉强不当“小白”。
因为了解而放弃国内教育体系,是否也大致了解国外的教育体系呢?常识总该知道一些,比如A-LEVEL课程,是英国高中课程,课程结构包括基础数学、进阶数学、物理学、商科、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英国高中开设的课程科目相当广泛,有文科、商科、经济、语言、数学、理科、计算、法律、媒体、音乐等,在中国开设的科目稍少,也足以让中国孩子选课眼花缭乱。国内的高中课程改革似乎也在朝着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方向走,不过,比较之下,我们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IB课程体系,是由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国际课程,认可度很高,难度也高。学它需要两年,对英语要求很高,特别是文科,写作量非常大。
比如AP,也就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是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有22个门类、37个学科。这个课程体系是最好的高升大衔接课程,能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先学大学课程,降低大学教育成本,缩短大学教育时间,更重要的是,为大学选择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的新高考改革后,大学选拔人才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其中一个可能就是高考成绩区分度下降,所以,为了让那些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过人之处,笔者在此大声呼唤中国的AP尽早推出。我们有小升初的衔接班,有初升高的衔接班,甚至还有幼升小的衔接班,那么高升大的衔接班,类似IB、AP这样的课程,也完全应该有。这些内容大大扩充了高中生的学习容量,让每个孩子学的内容也更加个性化。
你的英语足够好吗?
留学的第一道门槛是英语,托福或雅思要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行,这是硬杠杠。分数要求高并不是为了卡人,而是因为你需要使用英语在国外生活与学习,要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一起上课、写作业。所以,就算成绩过关,英语也是再好都不够好。就算你考了满分,你能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吗?你能读懂科学著作吗?标准化的考试说明你在英语上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仅此而已。
这里面还要讲究一下的是你学的是考试的英语还是可以使用的英语?这是一个挺大的问题,回避不了。一句话,托福或雅思分数再高都不要嫌自己英语好。我们可以同理比较一下,从小到大,我们读了多少汉语原版书?又读了多少英文原版书?同样都要去使用,把小留学生扔进母语为英语的孩子中间,他会怎么样呢?
还有写作,国内一般只在语文作文课上写作,国外是每一门课都要求写作,甚至包括数学。写的东西,要像科学家,像哲学家,像政治家。对这些课程上的要求反差,越早了解,越早弥补,差距才能越小。
英语无法速成,投入和产出绝对成正比,如果想要留学,是不是应该早一点开始学英语,并且一定要学能使用的英语呢?
再一次自问:真的有必要吗?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留学,即使不考虑学费的问题。就像《小别离》里的琴琴,她的成绩、意愿、性格,都表明她在国内一定不会差,出国倒是难说。
留学的确算得上一条出路,但它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选择,才能让留学变成一种好的出路。
少小离家的感情成本,应计算在留学的付出之列。“低龄留学”四个字本身就标明了它是一种伤痛,是一场高风险的试验。这种重要的人生选择,不应该是跟风的结果。
《小别离》有一段话让人动容:全世界可能没有哪个民族会像我们这样,为了孩子的教育,甘愿忍受骨肉分离之苦。
既然是主动去吃“苦”,就要苦得明白,苦得值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