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义乌市场发展的见证者,从肩挑货郎担走街串巷到国际商贸城崛起,市场发展的每一个节点,我都亲身经历了。”昨天上午,79岁的义乌退休干部朱中宝手捧刚出版的《市场吟》一书,高兴地说:“今年是义乌市场发展35周年。看着反映义乌市场30年巨变的300多首诗词汇编成书,我这30年的心血总算没白花。”
“写了30年,编了三四年。初稿形成后,我多方征求意见,前后易稿几十次。”朱中宝说,新出版的《市场吟》是集中反映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一本专稿,分为“兴商”“会展”“产业”三个篇章,300多首诗词多数配以背景文字和摄影,别开生面地展示了市场不断创新发展的“义乌经验”。
30多年心血凝成《市场吟》
朱中宝是义乌畈田朱上宅村人,早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义乌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义乌是全国最早嗅到市场商机并付诸行动的城市之一,我觉察到家乡要在‘兴商建市’上大做文章,就迫不及待地要回家乡发展。”1979年初,朱中宝如愿从外地调回义乌工作。“开始在乡镇(当时叫人民公社)做行政工作,后来主要从事新闻工作。考察市场、记录市场、讴歌市场,是我从未间断的一项工作,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兴趣所在。”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擅长诗词创作的他,喜欢用格律诗的形式记录和讴歌义乌市场的发展变化。“义乌市场发展30年,每个值得记忆的节点,我都会写一首诗,并标注当时的历史背景,同时拍下最能反映当时大事件的相关场景。”朱中宝说,2000年,他退休后被单位返聘多年,此后又到《义乌市志》编辑部工作了四年,直到2008年才真正得以“告老还乡”,这才有大把时间来整理自己历年来创作的诗词楹联作品。
朱中宝坦言,另辟蹊径探索用传统诗词的形式来解读自己守望了数十年的义乌市场,绝非易事。为此,他不仅对30多年来精心创作的所有诗词(与市场发展相关的)进行了整理和修改,还以时间为序,重新收集整理了与诗词相关的时代背景文字资料和图片。
三年前,《市场吟》初稿形成,朱中宝并没有急着出版,而是先拿给义乌市人大、政协及义乌市委原有关领导过目,征求意见。让他兴奋的是,有关领导不仅给他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和建议,还欣然为该书题字题词。如浙江原省委书记薛驹看完书稿后,欣然题写了书名“市场吟”;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也高兴地挥笔写下“拨浪鼓,市场吟,义乌市,好声音”12个大字;金华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守春专门为此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鸡毛换糖再出发”等。此外,省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也对该书稿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著名诗词理论家孔汝煌欣然写了上千字的读后感言。
得到众多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鼓励后,朱中宝信心更足了,夜以继日反复修改,前后易稿达几十次之多。去年12月,书稿付诸上海文匯出版社印刷出版。
为何对市场情有独钟
昨天上午,翻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市场吟》一书,朱中宝长满皱纹的脸庞充满了自豪的神情。他说,近20万字的《市场吟》凝聚了自己30多年的心血,寄予了他对义乌市场的深深的感情,饱含着浓浓的“不断创新发展的义乌经验”。
为何对市场情有独钟?“义乌因市场而名,市场是义乌的魂。”朱中宝说,30多年前,义乌还是浙江中部一个贫困的农业小县。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先发优势,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小商品流通为载体,推进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催生城市化,演进为国际化,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创造了“无中生有、有中生奇、无奇不有”的义乌奇观,他一直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