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30年前的金华“四新”产品草编墙纸如今依然风行美国
2017年03月30日 10:41:30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张海滨

  说起墙纸,现在大家并不陌生。墙纸最早出现在日本,上世纪50年代传到韩国,70年代初传到中国。1972年,时任东阳市湖溪镇南塘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光才,在传承草布编织技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卷草编墙纸,送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经在上海供职的老乡引荐,1973年10月秋季广交会上,南塘村用三棱草编织的墙纸被外商选中,成交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墙纸订单。自此,张光才被誉为“中国草编墙纸之父”,南塘村也成了中国墙纸发源地。

  今年54岁的张一粟是张光才的次子,他从小遗传了父亲善书工画的艺术天赋,而且拥有一副好嗓子。高中毕业后,他先是考进了遂昌婺剧团,可是很快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草编墙纸艺术,于是从1984年起开始专心学习草编墙纸技艺。与众不同的是,张一粟是一个“技改狂”,为了一个技术难题他可以闷声研究一年,直到攻克难题为止。正是在他的这种执着追求下,他原创的草编墙纸打破了国际环保壁垒,传统非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一张原创墙纸风行美国33年

  1985年,张一粟跟随父亲在磐安墙纸厂工作时,厂里接到一宗美国订单,要求生产加工一种纱线墙纸。可是,厂里的职工看了后,都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来,传统的草编墙纸用经纬交织方式织成墙“布”,再粘贴在底纸上,但这种纱线墙纸最大的特点是不用纬线,仅靠经线均匀排列成“布”,再和底纸复合。

  既然美国客户有这个要求,那就证明这个工艺是可以完成的。想到这,张一粟没有多说,独自站在织机前研究了起来。

  “他在编织墙纸的机器前一站就是大半天,也不说话,只是偶尔会动手试试。”当时和张一粟一起上班的墙纸厂老员工说。正是因为张一粟爱动脑子,不爱说话,一心沉醉于技改,他又被员工称为“技改狂人”。

  思考,尝试,失败,再思考,尝试……经过一次次试验,张一粟通过改变线条排列方向、咬合方式,生产出了第一批纱线墙纸。美国客户拿到产品后,非常满意,产品订单不断。

  但是订单一多,生产进度加快,问题就出来了,编织过程中纱线经常会发生断裂。怎么办呢?经过观察,张一粟发现,传统的织机都沿袭单筘,线条只能同排输出,导致张力较大,容易断裂。据此,他历时约两月,琢磨出了“双层筘”,让线条交错输出。如此一来,线条不再轻易断裂,墙纸的密度变得均匀,拉力更强,不易扒缝,更加牢固。

  1988年,张一粟获得了金华市政府颁发的荣誉证书,他研发的纱线墙纸成为金华市1987年度优秀“四新”产品。在当时,这一荣誉相当于原创发明专利。直到如今,美国的一些客户还在使用这一产品。一纸风行33年,成为墙纸界的一个传奇。

  一个方法让10吨葛藤皮变废为宝

  葛藤,又名野葛,在山上比较多见,其中葛藤皮是编织草编墙纸的好原料。1989年的时候,张一粟的父亲收购了很多葛藤皮。由于收得太多,再加上有的葛藤皮存在质量问题,不能用于编织,只能成为废料。

  “不能编织的葛藤皮有10吨左右,占总数的1/4左右。”张一粟说,当时,父亲身体不是很好,经常和他一起商量如何处理这些不能编织的葛藤皮。为此,父亲还想出了一套方案。

  后来,张一粟的父亲中风不能言语,他就和员工一起,尝试利用这些不能编织的葛藤皮,可是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

  “在那以后,我们又想了很多方法,可是都没有成功。”张一粟说,有一次,他把涂了胶水的底纸反过来压在切成碎片的葛藤皮上,再拿起来的时候,发现葛藤皮都粘在底纸上了。“那时候才发现,原来这种由碎片自然形成的图案也这般美丽。”

  受此启发,张一粟明确了研究的方向。他又花了近一年时间,将这个方法完善,把葛藤皮处理切碎后均匀压制成墙纸。结果,这种新开发的葛藤皮碎片做的墙纸一上市就深受欢迎,10吨葛藤皮因此变废为宝。

  技改让传统工艺不惧国际竞争

  2009年,张一粟创办了自己的瑞德装饰公司。走进生产车间,一排特殊的纱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以前,记者看到纱架上纱轴的线都是从上往下形成一个斜坡输送到织机上的,可是这里纱轴的线却全部都是从纱架中间水平输送到织机上的。对此,张一粟说,这是他2003年的发明。

  原来,早在2003年,张一粟就根据传统人力编织原理,开发出适合电动编织的产品,一下子提高工作效率近10倍,而且质量更稳定。但刚使用电动编织机时,张一粟就遇到了麻烦———电动编织机织好的墙纸纬线弯曲起伏,人工根本无法调整。在纱架和织机旁观察了很多次,张一粟找到了原因。原来,传统的人力编织机依靠经轴排列经线,使用电动编织机后,张一粟把经轴改成了纱架,一个纱架上排列400 多个纱轴,400多条经线组成一道斜坡,容易造成张力不均。后来,张一粟从直角三角形中得到启发,改斜边为直角边,每个线轴上的线经过直角形路径缓冲后,呈水平面输送到织机上,使张力变得均匀,从而克服了这个难题。

  在车间里,到处可见张一粟技改过的机器,比如说复合机,是他2015年研发的新机器。他先做好设计,绘制好图纸,然后交给机械厂加工,来来回回花了一年左右时间。

  “草编墙纸生态环保,但囿于传统的生产力限制,产量低,价格高,利润薄。照这个趋势下去,再好的文化产品也要被挤出国际市场。”张一粟说,“原料还是那些原料,技艺还是那些技艺,我只是改进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但是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价格竞争力。”

  就这样,在国内很多墙纸企业陷入困境的时候,张一粟用技改给草编墙纸插上了机械化加工和生产性保护的翅膀,成功突破了国际环保壁垒,与全球多家装饰企业结成联盟,并把这门传统手工技艺,推广成为国际市场上受欢迎的文化产品。


标签: 东阳;传统;非遗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