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汤松古道:盐商骡铃何处闻 旧时繁华今犹存
2017年04月14日 14:55:35 来源: 金华新闻网-金华日报 劳剑晨 许健楠 洪舸 魏佳雯 徐彧 青若丽

29571492131716185.jpg

  最初了解汤松古道,是网络上的一条新闻:“探访9条金华最美古道。”金华市郊推荐了3条古道,除了大名鼎鼎的金兰古道和霞客古道之外,便是它了。

  新闻中有关汤松古道的描述,仅有寥寥数语:从山坑至银岭、珊瑚,全是青石路面,原是松阳古市到汤溪县的古盐道。沿途可观梯田、瀑布、古树群、茶山等。春览油菜花、映山红,秋赏红枫。

  它从婺城区塔石乡的山坑村起始,途经坟岩村、珊瑚村,再到银岭村,最后的终点是丽水的松阳。古道连接婺州府、处州府、衢州府,地处三府交界。三地的山民往来交流,这条古道便是交通要道。

  它因何而美,身世如何?外人不得而知,这也让它平添了几分神秘感。或许,它是一首深沉的诗,曲折蜿蜒、幽长无尽,抑或,那里有着数不尽道不明的历史故事,散落在古道斑驳的青石板上,默默等待着后人前往感悟、倾听。

  去的那一天,天光云影在山坑村徘徊,眼前是古道起点的石板路,我竟嗅到了一股透骨的凉气,似乎来自于脚下漆黑的老石板,幽幽地、蜿蜒地通往大山深处。

64541492131715935.jpg

  [ 古道探秘 ]

  朱元璋宝藏的传说

  在当地,这条古道相关的往事中,有一个宝藏的传说。这个传说与朱元璋有关,塔石的山民世世代代流传一个说法:朱元璋率兵路过这条古道,在古道旁遗落了一批宝藏。古道上的一个木结构凉亭,名叫“上凉亭”,传说宝藏就在此地。十几年前,10多个村民拿着锄头在凉亭附近挖地三尺,至于有没有挖到宝贝,外人不得而知。

  姑且不说“朱元璋的宝藏”的传说是否有根据,史学界对于朱元璋在金华的足迹却已有诸多考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龚剑锋认为,朱元璋屯兵金西是有可能的,当时朱元璋进攻路线是安徽到兰溪,再到金华。传说胡大海打金华未取,大军被阻挡在城西。途经金西暂驻,是合理的解释,金西一带很有可能就是朱元璋攻打金华前的主要根据地。

  600多年前,朱元璋得知金华久攻不下,亲率部队前来增援,不但屯兵金西,还在九峰山遇谋士刘基、宋濂,不胜欣喜。

  《明史·太祖纪》有云:“一日城中人望见城西五色云如车盖,以为异。及是乃为太祖驻兵。”有一种说法认为,“五色云”的太祖驻兵营地,就是汤溪的汤塘四周广阔平坦的田野。朱元璋坐镇金华,于1359年9月命常遇春攻取衢州;1360年,命胡大海攻取今上饶等地。算起来,有20个月左右时间,朱元璋的部队大本营在汤溪。汤溪是“南走瓯括,北蔽严明”的战略要地。而且,当年“太祖高皇帝龙飞启运之初,其侍帷幄以赞谋,由居庙堂而定制作者,大抵多衢婺之人”,说的就是刘基、宋濂等人。

  而同在金西的汤松古道,便也很有可能留下朱元璋的行军足迹。一个神秘的宝藏传说,与一段历史故事不期而遇,算得上意外之喜,行走在古道,恍若隔世。

  不过循着探宝的路,好奇的探秘者、驴友一拨又一拨前来,汤松古道的美逐渐被外人所知。

  山坑村村主任李荣贵的家位于村西,正好处在古道的起点上。数十年来,他就守着这条古道,坐看行走在路上的人来人往,古道上的一切,他再熟悉不过。

  山坑村有506年的历史,然而村里人却说不清汤松古道有多少岁了。有村民猜测,古道的历史也有五六百年了,可能是先有古道后才有村。

  汤松古道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一片火红。这里种植着大片红叶石楠,66岁的山坑村村民苏金龙就沿着古道,把一株又一株苗木用扁担挑出来,运到城里去卖,于他而言,这是一条致富路。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山坑村以西的山上不通公路,汤松古道是附近村民出门的第一选择。从山坑出发,沿着汤松古道,可以走到金华与松阳交界的珊瑚村、银岭村,最后抵达松阳境内。一路上,全是旧时留下来的青石路面,斑驳之间透出岁月沧桑。

  汤松古道天然去雕饰,保持自古以来的原汁原味。古道过去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古道上要是破了一段,山里人会就地挖石头填上,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李荣贵清楚地记得,山坑村与古道一衣带水,曾繁盛一时,来往行人一多,山坑村便成了驿站,店铺林立。半个世纪前,光村里的副食品商店就有十七八家,集市上的肉铺有五六家,周边各地客商云集于此,村里的老街上川流不息。茶馆里,人们嗑瓜子聊的,那是天南海北的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汤松古道上,一天还有好几千人走。”山坑村一度成为山坑区,山坑出来的小伙子找对象,姑娘们都高看一眼。

  忽然有一种错觉,这个小村落就好比是如今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风尘仆仆的路人渴了,这里有水;饿了,这里有热腾腾的饭菜;累了,这里有旅店,就此歇下……

  走出两三公里,偶遇古道上第一个歇脚点:下凉亭。旧时,络绎不绝的骡马队伍排出一字长蛇阵,浩浩荡荡行走在这里,山里的土特产,就这样被一车车运出大山。盐商们累了、乏了,便和衣在亭中打个盹,醒来后继续上路。

  如今的下凉亭已不能为路人遮风挡雨,只有两面破败的墙诉说岁月沧桑,厚厚的青苔蔓延开来,“封印”无数往昔的影子。

  古道边有一条分岔小路,粟裕将军和他领导的工农红军挺进师就从这条古道上走过。的确,塔石作为金华的“革命老区”,交椅山村是红军活动驻地之一,村内现存有“当红军最光荣、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农民起来实行土地革命、打倒卖国的国民党”等七幅标语,用黑墨书写在民居的土墙上。1935年,粟裕、刘英率领的工农红军挺进师,就在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

  青石板的古道,沿着东西走向的山脉,修在了半山腰,一路向西,缓缓而上,循序渐进。当年的开路先锋们不但有智慧,还颇有远见。不似有的古道那般坡陡路险,似乎考虑到了挑担者、马队的通行便利。因此,走起来没有那么费劲,而事实上,这条古道的海拔并不低,高处约800米,低处约400米。

  冰雹与“珊瑚雾云”

  一条古道上的风景,隐隐约约能从一个侧面看出当地山民的生活百态。春意正浓,路旁的油茶树抽出嫩绿的新芽,枝丫延伸到古道上,调皮地与游人“击”掌,生机无处不在。从起点处的那一片红红火火的石楠,再到沿途时不时可见的油茶树,无不透出当地人靠山吃山的传统。李荣贵说,油茶树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山茶油是塔石的一大特产,这里的山民几乎都有榨油茶籽的习惯,除了留够自己吃的那一份,其他的都卖到外面去。

  78岁的徐石发步履矫健地行走在古道上,肩膀上,背着一整根重约10公斤的毛竹,腰间绑着一个白色布袋,里头装着5公斤春笋。“20多斤东西背在身上爬山,不累吗?”“嗨,山里人,早就习惯啦。”

  徐石发是古道附近坟岩村杨婆岭自然村的村民。这已经是他这一周来第二次上山砍柴了。“砍一根毛竹当柴火,顺便挖点笋炖腊肉吃。我家睡的棕床,也是从山上采的料。”在他看来,活到这把年纪,对这片山、这条古道有很深的感情,满山是宝,生活离不开。

  目送徐老伯渐行渐远。不经意间,天逐渐阴沉下来。雨点落下,越来越密。气象预报预测当天无雨,于是都没有带伞。这一段古道边多为矮灌木,避无可避。俗话说,晴带伞,饱带饭,后悔不已。

  雨越下越起劲,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浇得人从头到脚透心凉。那一刻,真真切切感受到什么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一刻,才真正明白古道凉亭、沿途村落的意义所在,它们一如浩渺大海中的小岛、沙漠中的绿洲,是可供休憩和挡雨的避风港。于是,恨不得踩上三太子的风火轮,一咕噜冲到上凉亭、珊瑚村。

  雨下了约莫半个小时,“快看!冰雹!”李荣贵喊道。一粒粒白色小珍珠掉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弹起来,又落下去,顽皮地跳跃着。

  我们找到一处灌木丛躲避,一边向珊瑚村求援。电话那头二话没说,迅速派了人上山送伞。这些事,在过去并不鲜见。行走在路上,干粮吃完了,累病了,摔伤了,谁要是有点困难,只需捎个信,就近的村民便会来人帮上一把。

  这条古道像一条纽带,将村与村、县与县紧紧串联在一起,既是乡亲们互帮互助的“爱心廊道”,也是沿线村民利益共享、荣辱与共的“生命廊道”。

  雨小一点时,接着赶路。与送伞人的会合地,恰好就是上凉亭,那个传说中埋了朱元璋宝藏之地。相比下凉亭,上凉亭保存较为完好,木结构屋顶和土墙,一看就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上凉亭对面,几株野桃树开得旺,莫非,朱元璋的宝藏就在这片桃林之下?

  无力考古,只好赶路。天渐渐放亮,拨云见日,来了一场“太阳雨”。一道彩虹跃然空中,树叶缝隙间透出的光影,点滴洒在石板路上,美不胜收。走着走着,烈日当空,天彻底放晴,正所谓十里不同天,便是如此。忽然乐观地想,见过了这一路的风雨和彩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继续徒步三四公里路,眼前的山坡上,出现一片碧绿的茶园。眼下正是采茶的时节,对于茶农来说,这是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候。

  这种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珊瑚雾云”。在山民们眼中,这些茶就好比是塔石的“龙井”。一位老茶农告诉记者,这片珊瑚村附近的山坡上,由于海拔高,常年云雾缭绕,雨水频繁,是种茶的绝佳地块。“珊瑚雾云”由此得名。

  [ 古道拾零 ]

  另外几条古道

  余仓古道:

  余仓古道与汤松古道一样,也是一条古盐道。余仓古道始于壁下村,终点在岱上村,海拔约为六七百米,全长约4公里,古道被余仓村一分为二。

  余仓村有花海、梯田、瀑布、古树群等景观,古树以枫香等阔叶树为主,高山梯田呈现一派雄伟秀丽的景象。叠加式的瀑布群气势磅礴,可沿古色古香的游步道近距离观瀑布。村庄路旁种植了100多亩梨树,3月底至4月上旬可以观赏到梨花胜雪的美景。余仓古道与村口交界处,也有一个古树林,200多株全是百年古树,除了古枫树,还有苦楮、青栎等。元末明初,叶姓人从天目山迁入此地。据说跟在武义牛头山修炼成仙的叶法善同宗同源。

  棺材古道:

  这条古道名字听上去实在太诡异了古道的所在地,老人们都称呼这里为“棺材坑”。

  路线:从小埠口村—下坞村,它是下坞村人进出大山的交通要道。七八年前,下坞村已经搬空,驴友们称它为“神秘无人村”,古道变得人迹罕至。这条古道地形很特别,有33个拐弯,左一个右一个穿插着,一共33个拐。古道上有煤矿遗址,有冷水孔、红色苔藓岩石,还有一个烈士墓。

  东岭古道:

  塔石村—东岭村—高田村,全长1公里多,徒步半个小时。从塔石中心小学边上的小路进去,绕过小学操场的围墙,就可以看到前往东岭的石阶路。

  一路上石阶很完整,很适合带着小朋友参加亲子徒步活动。古道两旁翠竹连绵。爬完东岭的山路,可以看到对面的高田村(已搬空),可以直接从东岭徒步过去。在高田村有一颗华东六省最大的红豆杉,据考证已经有至少500年以上的树龄。

39071492131716013.jpg

  [ 古道遗韵 ]

  古道上的“闽南人”

  越过茶园,顺坡而下,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一个小盆地尽收眼底。坐落于汤松古道旁这处盆地的珊瑚村,一样有着神秘而传奇的往事。这个群山环抱的小村落,海拔有800多米,宛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巧的是,在民国时期,塔石乡曾名“桃源乡”。

  白墙黑瓦,呈现出古朴的浙中建筑风格,依然傍水的小山村别有一番风味。全村只有180多人,绝大多数村民都姓廖,据说,他们的祖先是清朝雍正年间从福建上杭古田(即著名的古田会议所在地)迁移至此的。廖氏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迄今已历17代。因而,与当地金华人不同,村民们说的是闽南方言。

  廖氏祖先缘何迁居于此?宗谱一翻,谜底揭晓。据《珊瑚廖氏宗谱》记载,廖氏先祖名叫廖文仕,说到他搬家的故事,可谓一波三折。

  雍正元年(1723年),当时廖文仕正当年少,家中弟兄好几个,都想出去发展。那时,就有宗亲去浙江江山、兰溪等地谋生,生意做得不错,买了房子和田地定居下来,廖文仕也想去浙江。南行至浙地汤邑(汤溪)谋求立业。几经周折,在塔石乡岱上仓门里一财主家打长工并入赘,然好景不长,财主经常欺侮他。他决心离开这里,他的妻子看在眼里,愿生死相依。于是,两人挑着行李去开创新生活。他们沿着汤松古道一路向西遁入大山深处,不经意间,四周豁然开朗,三个湖形山坳环绕着中间的小盆地,这里天蓝水美,草木森森,与世无争。夫妻俩欣喜万分。于是,廖氏先祖在此繁衍生息,并依地形取名为三湖村。后来,有村民认为,村名应更雅一些,遂改名为珊瑚村。

  村支部书记廖旭荣说,村里人最引以为傲的,是后山上这片古树林,四五百岁的红豆杉、百多岁的枫香和黄山松,春天里,古道和村落都是彩色的。沿途的梯田、瀑布、古树群、茶山、竹林……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映山红,如同一幅油画。

  古树林旁,义乌市民老王来了就不曾离开,他租下一栋房,一心做他的“陶渊明”。他有几分田种种菜,水池里养了鱼,房子正在装修,逢年过节,打算把一家人都接过来一起住。“山里空气好,水好,都是山泉水,把城里买来的鱼带进来,在水池里养上半个月,捞出下锅,鱼肉的味道都变得纯净了许多。”老王说。平时不住时,这里便作为民宿。

  无论是山坑村,还是珊瑚村、岭边村,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民宿和农家乐,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商队的阵阵马蹄声,伴随着古盐道的没落烟消云散。如今,盐商走了,游客来了,商机犹如昨日重现,古道旁的山民又有了新的希望。正是:

  盐商骡铃何处闻,旧时繁华今犹存。

31281492131716279.jpg

  [ 古道攻略 ]

  出行提示:从市区出发,沿白汤下线—汤苏线,抵达古道起点山坑村。步行入古道,路线:山坑村—坟岩村—珊瑚村—银岭—松阳。

  旅游建议:目前,这条古道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段,是山坑村—坟岩村—珊瑚村这前半段,路程也不长,全程约5公里。由于古道的多数路段较平缓,步行时长约3小时。

  建议在汤松古道起点处,先游览古道北侧岭边村的古梯田。春光无限好,这是这条古道周边景点中最壮美的一个。可在古道附近住一晚,看繁星点点的星空和银河,早晨起来看日出,岭边村、山坑村、珊瑚村都开发了民宿和农家乐,吃住不成问题;山坑村有一个瀑布,名为“里龙潭”,也可以去看一看。

  从起点出发走古道,出发约半个小时,可见下凉亭,可休息一下接着走。再往前是坟岩村,但需走古道的岔路前往;过了坟岩村,再走约两公里,便是上凉亭,然后遇到一个路口,分别通往龙游、松阳、汤溪、珊瑚村。建议往西北方向走小路前往珊瑚村。

  再往前走近两公里到珊瑚村,沿途能遇到一片茶园,下坡后入一片竹林。珊瑚村的古树林是不得不去的景点。

  当地特产:最受游客欢迎的,非塔石番薯干莫属。塔石的众多村民,每年都有晒番薯干的习惯,这里的番薯干香甜可口。珊瑚村的高山茶“珊瑚雾云”也是好东西,可向当地村民买一些来。春天进山,既能过一把挖笋的瘾,也少不了带些春笋回去。也不知为何,塔石的笋有点甜。(金华日报 劳剑晨  许健楠 洪舸 魏佳雯 徐彧 青若丽)


标签: 古道;郊游;驴友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