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宾客登门、节庆走亲,都少不了泡一壶好茶,这是待客之道。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品茶器很有讲究。明清时期,乾隆皇帝曾作《烹雪叠旧做韵》:“玉壶一片冰心裂,须臾鱼眼沸宜瓷。”可见,古人已十分注重“煮水”之器。“煮水”需一把好壶,方能留住茶味,口中回甘,感悟茶叶漫长焙制、遇水重生的妙趣。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象珠镇的制壶工坊———象鸣堂,一探“煮水利器”铁壶的制作过程,感受制壶师傅“千锤百炼”的成器精神,以及他们心中对传统工艺的赤诚之心。“所谓茶之本,水为茶母,器为父。”象鸣堂堂主———制壶匠人程险峰说。
几番磨琢方成器
十载耕耘自见功
程险峰,自幼受父亲程显港的影响,学制铜铁五金用具,并且表现出超人的天赋。后来,程险峰子承父业,一直扎根于五金产业。
2008年,程险峰的亲友带着一位国外采购商来找他。采购商手中拿着一把样壶,希望定制同类铁壶制品销往国外。年轻气盛、敢于尝试的程险锋初涉铁壶,浑身都是干劲,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制出让外商惊叹的中国人自己的“醇正”铁壶。于是,他在自家工厂的锻造室里“闭门造车”,一待就是3个月。“之前的工序还算顺利,但是外商要求我在铁壶外衣上瓷釉涂料,这让我十分困顿。我认为上等铁器应还原铁器本真面貌,外衣涂层华丽会失去铁的质朴与厚重,背离制铁壶的本意”。最终,货是交出去了,可是程险峰心中对铁壶有了新的的思考。
后来有一次,程险峰外出拜访客户,结识了收藏日式铁壶的朋友。在与友人品茶论壶的过程中,程险峰再次感悟到制壶之道在于“内在”。作为传统艺人,他更是对铁壶“情有独钟”,执着痴迷。
事实上,想要做一把真正能够过水成泉回味甘的好壶,没有那么容易。从2008年开始,程险峰制作铁壶失败了无数次。一开始成品率低,改良攻破锻造难点过程漫长,直至去年,他拿着自己的“试验品”跑到检测中心提取水样报告,这时,数年的执着才有了些许成果。“两份水样检测报告显示,微量元素均达标。”程险峰的铁壶较大程度上还原了水质,同时在PH值上也验证了铁壶煮水“水软圆润”的说法。
品茶之人讲究茶的本质品质,程险峰爱喝茶,他与妻子终日不离茶。以往看到的涂层铁壶少了浑厚质朴的韵味,而内附涂层的防锈铁壶更是违背了煮水器的真正价值所在。“我只想告诉爱茶爱壶之人,真正的好壶,遇水成器,还原水性,茶在水中释放茶性。”程险峰说。
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制壶之道了然于心
我手中握着一把初见形态的铁壶坯,问他为何称其工坊为“象鸣堂”?程险峰说:“我承祖业选择做匠人,制壶铁匠不可违心,父亲的教诲我也一直铭记于心。于是,我将祖籍地名‘象鸣’作为堂口名,意在于不忘祖训,不违初心。”同时,象为动物中的浑厚之物,寓意美好“吉祥向善”,这个名字也可以激励他,做事做人向善守诚。
“我一直秉持这样的态度行走在匠人之路上。”程险峰的壶,只用生铁原料,坚持使用传统脱蜡制法。10年来,他手工打造壶型100款,每个壶型都要经过4~5次改良,最终成型。其中,“正平山水”“针叶壶”“松鹤”在日本拍卖会上成交,为日本铁壶收藏家收藏。
华而不实不成器
不违初心是“匠心”
铁壶如人需养,而养壶其实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让人返璞归真,从日常之物寄情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铁壶也成为时光流逝的符号,赋予了年华光阴的意义。
我年幼时,铁壶在外祖母家的正厅堂桌上常见,冬日里提壶“煮水”,铁性恒温,热茶暖心,成为我童年时代值得回味的画面。程险峰说,他的铁壶多采用自然之物的肌理形态,追求质朴无华。用铁壶“煮水”不因器的浮华外在而拘束,当不拘于小节。信手置于炉上,壶遇水重生,水因壶的“实而不虚”达到丰润回甘的效果,这也是他作为传统手工艺匠人真正秉承的“匠心”。
泡茶之人皆爱壶,程险峰爱茶痴迷铁壶,终日茶壶为伴。或许人们不曾想到,一名小有所成的年轻企业主,会在而立之年一头栽进“铁壶”世界里,从此与铁壶结缘,痴迷无法自拔。一开始,也许他是“自娱自乐”,后来他说是因为梦想,是修炼内心,是成长。物法之道,水火本不融,欲成器,水火相融成济。造物者如若知水性,通火性,势必能守得制器之精髓。制壶之道亦如此:上善若水任方圆,水火交融终成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