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永康警方实例剖析针对老年人骗局 “亲情牌”是老年人“软肋”
2017年12月22日 16:52:24 来源: 金华新闻网-金华晚报 记者 胡哲南

  金华晚报12月22日讯(记者 胡哲南)近年来,诈骗分子坑害群众的手段不断翻新,不少老年人屡屡中招。是什么击中了老年人的“软肋”,让他们成为诈骗分子主要的行骗对象?面对层出不穷的骗术,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为此,永康警方根据部分真实案件进行剖析。

  狂撒“福利”套路

  教唆老人“投资”

  11月8日下午2时许,70余岁的周阿婆向永康警方报案,称自己退休存下来20万元养老钱被人骗走。

  经初步核实,该案犯罪嫌疑人有10余人,多来自广东,他们于2017年7月以某广告公司的名义,专门行骗老年人。目前登记在册的被害群众已达100人,涉案金额高达200余万元。

  实施诈骗的这个团伙首先通过“业务员”派送传单、广告,向老年人分发“礼品券”,获得赠领资格的老人可凭“礼品券”免费领取一斤大米或一斤白面。吸引到数量足够多的老人关注后,该团伙便不断以上门走访、到山庄吃饭、赴景区游玩、参加福利抽奖等形式组织活动。每次活动的最后,他们都会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一款投放在各大商场、超市的广告机,并标榜投资该产品每月可获不少于2%的利息,存满10个月还能额外获赠2个月利息。

  “小王平时对我们都非常客气,经常会来我家串门。还让我帮忙介绍产品给其他人。”案发之前,周阿婆怎么都想不到自己接触的“业务员”小王会是个骗子。出于对小王的信任,她和老伴瞒着子女将退休后存着的20万元全部投了进去。11月6日,当周阿婆再也联系不上小王,随后赶到该公司,发现已是人去楼空,幡然醒悟后的她选择了报警。

  警方提醒:防范此类诈骗案的关键,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在投资之前,老年人要多与子女、家人或专业机构沟通,提高防范意识。

  冒充公安

  一通电话骗走10万元

  “我是湖南省公安局的民警,用你手机号码注册的微信发布了违法信息,公安局要对你进行立案调查!”12月11日下午4时许,63岁的市民陈先生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半信半疑的陈先生根据对方提示添加了一个昵称为“孙阳”、头像为一名男性警官的微信。紧接着,陈先生就收到对方发来一张写有自己姓名的检查通知书、逮捕通知书,还有一张冻结管收执行命令。陈先生一下子慌了神,以为这些“通知书”都是真的,大呼自己被冤枉。

  “我们查到你的银行卡里有100多万元,只要你配合调查,就能还你一个清白。”为洗刷“冤屈”,陈先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银行卡卡号、卡上余额等个人信息全部告知了对方,并将随后收到的验证号码也报给对方。结果不一会,陈先生就收到银行短信提示,显示他消费了10万元,而再联系那名“孙警官”时,则显示已被拉黑。

  警方提醒: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是电信诈骗的老套路了。老人接到陌生电话、短信时务必要做到“三不”: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若接到可疑来电可拨打反诈骗中心电话(区号)+81234567进行甄别。

  另据了解,自2016年起截至今年11月,永康市公安局共破获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1681起,其中多起为公安部督办案件,打掉犯罪团伙29个,依法刑事拘留503人,紧急止付被骗资金1810.2万余元,追回赃款1626.6万余元,该市侵财案件警情数下降12.60%。

  (材料提供:吕倍思)

标签: 诈骗;老人;理财;投资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