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绝不雷同 难以复制 东阳永乐锁展带你探索古锁里的秘密
2018年01月15日 10:29:22 来源: 金华日报

  一把仅成人大拇指大小的铜锁,找不出一个钥匙孔,即便有钥匙也束手无措……昨天上午,在东阳市画水镇黄田畈村永乐自然村文化礼堂,一场别具特色的锁展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这100多把锁造型多样,有的只有1厘米见方,比桂圆还小;有的长达1米多,有小碗口粗,看上去就像一截炮筒,光开锁的钥匙就长60多厘米。制锁的年代也从清中期到民国时期,材料也很丰富,有铜、铁等多种金属。每一件都需要手工制作,绝不雷同,难以被复制。

  “一把钥匙一把锁,对应一辈子的情意。”这些锁的收藏者是永乐文化礼堂管理员蒋有军,一个东阳小有名气的民间收藏爱好者,他说,中国锁具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已有5000年历史。现在的年轻人对锁文化知之甚少,更少有人去研究一把精美的锁具背后蕴藏着什么样的民俗心理。他办这个锁的专展,就是想向青少年推广中国古老的锁文化。

  “每次把玩古锁,我都感叹古人在这上面‘机关算尽’。小小一枚铜锁,融艺术性与科学性于一体,而且独一无二,这正是手工制作的魅力吧!”蒋有军拿出一把仅成人大拇指大小的铜锁,这把锁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没有钥匙孔。蒋有军猜测这是用于首饰箱或者百宝箱的锁,所以设计时就打算让人无从下手。

  拿到这把锁后,蒋有军也研究了好几天才得以打开。原来这把锁要先用钥匙用力顶住锁的一端,然后在锁身另一端就会弹开,露出一个钥匙孔。

  这样的无孔锁蒋有军有几把,原理一样,不过各有技巧。有一把无孔锁设计精美,锁身浅雕吉祥图案,底部还有塔形装饰的铜片。它的开锁技巧是要先滑动铜片,才会露出里面的锁孔。

  在研究了形形色色的古锁后,蒋有军发现,古代制锁没有机械辅助,一切全凭锁匠的手上功夫,一个极细微的差别,就会造成钥匙与锁芯千差万别,其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的机械制造。不过,古人发明的锁构造再复杂,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蒋有军通过自己的摸索,总结出了古代锁具的秘密,对于难解的锁,找到锁孔是关键,其次是钥匙的用法,有的钥匙看着简单,想要开锁却很费神,因为锁芯构造太复杂。而且,越是简单的钥匙,锁芯构造越复杂。他拿出一把锁,钥匙看上去很普通,就是直条顶端有个折钩,但他费了好久才打开锁。原来,锁芯由4条铜片组成,刻有凹槽还装有弹簧,可谓细微之处见功夫。

  展出的古锁中,铜锁数量最多。蒋有军说,这是因为铜的延展性最好,可以制成多种形状。比如结婚用的锁,一般会做成圆形寓意圆满,也有的做成鱼形表示鱼水之欢。钥匙也追求精美,有的可以折叠,甚至可以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让人看不出它的原状,起到防盗作用。让人惋惜的是,这份制器的用心,在许多西洋锁进入国内市场后,也受到了冲击。

  锁展上有一把铜制“洋锁”,外观像米老鼠的头颅,锁身则延续了中国古锁的焊接技术,锁芯被放入锁身后,后面焊接上锁盖,确保坚不可摧。可以说,这把锁的坚固性是有了,可是却没了古锁的那份灵性。

  后来,随着铜价走高,大型锁具逐渐过渡到用铁制作。蒋有军介绍说,一些场合比如城堡、监狱、粮仓等,用精致的铜锁显然不够安全;为了节约成本,加上铁制品更加坚固,铁锁逐渐替代铜锁就成了趋势。

  但是,铁锁有个缺点,由于铁的延展性不够,因此制作大型锁具时必须把铁片逐段焊接。这时,负责任的锁匠就会在接缝处包上铜皮,防止生锈,确保牢固。蒋有军说,这小小一点铜皮,就是锁匠的“良心”体现,也是古人工匠精神的折射。

  “可以说,古代大多类型的锁具我都有了,就缺一种独特的密码锁——藏诗锁。”所谓藏诗锁,就是解锁密码为一句诗或者成语,一般为三拨轮、五拨轮,最多的为七拨轮;轮数越多解锁难度越大。

标签: 永乐;展览;锁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