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找回传统年味期待节日仪式感 气温降至冰点腊八粥热度不减
2018年01月25日 15:57:12 来源: 金华新闻网-金华晚报 杨林聪 吴彰义

  1月24日,很多市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两个热词:一个是下雪,另一个就是腊八。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一场强冷空气让这几天的气温降至冰点,加上雨雪正在赶来的路上,昨天早晨寒意阵阵,但是,我市不少地方还是出现了排队喝粥的盛况。

  一碗腊八粥,为何越喝越热了?

  分量更足

  发放量数以万计不少见

  今年的腊八粥,最明显的感受是,明显比往年更受热捧。

  昨天,在永康城区以及当地古山、桥下等地,当地寺庙、慈善组织、爱心人士设立了很多施粥点,每个点都出现排队喝粥的场景,不少施粥点发放的腊八粥均以万计。

  当地南都禅寺已经坚持施粥好几年,今年发放了馒头一万五千多个、腊八粥两万多份,红枣、花生、莲子、大米整整熬了五六个小时,而就在4年前的腊八节,这里的义工们也才烧了3000多碗腊八粥,数量只有今年的七分之一。

  “五点半天还没亮,就有人来施粥点排队了。”现场的志愿者说,用钱去衡量,一碗粥其实要不了几个钱,谁都买得起,但今年明显感觉腊八的味道更浓,大家参与热情更高了。

  昨天早上,武义慈善义工团的50多位志愿者也在县城发放腊八粥。从清晨5点起开始准备,共发放了8000多份腊八粥,第一批发放给了环卫工人,排队领粥的市民也是络绎不绝。

  昨天上午,浦江县中医医院也发放了8000多份腊八粥,浦江县城的大智寺,寺庙里准备了上万份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更多的变化是,一碗腊八粥让人喝出了年味:在浦江县上河村,昨天有十几位书法家来到这里,为这里的村民写春联,提前送上新年的祝福;当地郑家坞镇朱路村的文化礼堂,一场“全村同喝腊八粥”的活动在这里举行,让村民们感受过年的年味和温暖气氛。

  温度更暖

  为老人和困难群体送粥上门

  一碗腊八粥,最让人感动的是其中闪现的温暖。

  昨天上午,市区阳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特别热闹,社区准备了1000碗腊八粥送给辖区居民。社区还专门组织工作人员为不方便出门的孤寡、独居、困难老人送腊八粥和福字上门。

  杨师傅是退休老师,身体残疾,老伴没有退休工资,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等疾病,喝着粥的老两口非常感谢社区的关心,“有人记挂着我们,很幸福”。

  包括阳光社区在内,仅在市区,记者了解到有江滨、红湖路、祝丰亭、站前、西市街、明月楼、杨思岭、兴学、中村、八咏楼、旌孝街、王下滩、郑岗山等14个社区开展了施粥活动,并且由社区工作人员分批送给孤寡独居老人。

  除了给居民带来腊八节的温暖,站前社区工作人员还给在路边执勤的交警、环卫工人、巡逻民警和在工地上为建轻轨出力的工友们都送上了腊八粥,让大家在冬天里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金晚有话说】

  传统节日回归

  期待更多仪式感

  排队喝粥的盛况,不禁让人思考:一碗腊八粥,这几年为何越来越受欢迎?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来源传说有祭祀、宗教、祈福等好几个版本,但有一点毫无争议:这是我们的传统民间习俗,腊八是过年开始的标志,这一天之后,一系列过年的民俗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

  腊八节受追捧的盛况,不禁让人想起了前段时间微信里的“抵制洋节”,换个角度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期盼传统的回归,期盼年味的回归。

  前几年洋节大行其道,固然商家炒作的因素在其中,但是,洋节的竞争力还在于它有浓浓的仪式感,一棵树、一顶帽子、一份礼物,节日想传递的情感,有充满温情的、易于被大家接受的存在方式,相比之下,由于缺乏适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庆祝方式,我们的传统节日仪式感却在简化,才会有“年味淡”的感慨。

  腊八粥之所以能喝得起来,而且喝得热闹,其原因就在于:亲情团圆的节日内涵,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祈福送福的情感表达,有了一种能被大家接受的仪式来诠释和传递。

  由腊八粥说开去,我们也真心地希望,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能够找到适合时代的存在方式,挖掘出适应现代生活的新价值,被赋予喜闻乐见的新仪式,找回我们的节日自信。


标签: 腊八;腊八粥;传统;年味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