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金华孩子参与原型研制的卫星上了天 还刻上了名字
2018年02月06日 11:17:39 来源: 金华日报 记者 王健 通讯员 韩增伟

  “金华学生俞辰柯、王学丰的名字刻上了刚刚发射成功的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这个消息让很多金华读者兴奋。2月2日15时31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少年星一号”是搭载的七颗卫星之一,也是首颗教育共享卫星,星体上刻着32所参与研制学校的校名和62位参与研制学生的名字,其中一所就是武义壶山小学,是浙江省唯一学校;该校的王学丰和俞辰柯名列62个刻在星体上的学生名字之中。

  为什么一所小学和两个小学生的名字能刻在“少年星”的星体上?

  从10万人到62人

  “少年星一号”的主要功能是无线电存储及转发,并进行空间成像试验、物联网用户链路验证等,将面向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校和教育机构开放卫星通信资源,是首个组织中国青少年广泛创意、动手设计、参与制作卫星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全国1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卫星功能的创意设计。

  “少年星一号”是“中国少年微星计划”的一大成果,后者共分“创星、造星、发星、亮星、观星”五大环节,首届活动2016年4月启动,从全国上千所中小学征集到逾10万个创意,比如“太空拍照功能”等,这些创意最终成为“少年星一号”的特征之一。

  其实,微星计划最重要的不是在技术上教会孩子如何做卫星,而是引导他们把观察的视角由地面提升到太空,把思考的维度由个人和学校扩展到全人类,唤醒孩子们内心求知和探索的种子。

  去年1月,武义壶山小学成功入围“少年太空创客特训营”,该校俞辰柯、王学丰从10万名少年中脱颖而出,入选62人特训营,与其他来自全国各地少年一起赴中国航天第四城——海南省文昌市参加特训营,参与“少年星”的原型研制。小学生们共同创意、设计并动手组装了立方体卫星,通过航天专家的验收改良成为正星,又进行了抗振、耐热等复杂的实验测试。俞辰柯、王学丰和其他成员因直接参与少年星原型星的设计和现场组装,荣获“中国少年星造星金奖”。

  卫星出自少年手

  小学生造卫星,过去是梦想,现在是现实。“少年星一号”飞升上天,实现了一个梦想。俞辰柯、王学丰的带队老师韩增伟最清楚这是如何发生的。去年1月,他带两个弟子去海南参加“少年太空创客特训营”,参与“少年星”原型研制工作。“两弹一星”贡献人员、神舟飞船一到五号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给特训营授旗,了解到壶山小学坚持多年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后,欣然题词“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努力学习,服务社会”。

  特训队员们完成了各种各样任务,闯过了一道又一道关,还听了戚发轫院士、米磊博士、徐颖研究员等一批前沿科学家的讲座。

  去年1月19日,首颗由全国少年儿童共同参与创意、设计、制作的立方体纳卫星正式进入造星阶段。当天按照卫星的七个分系统重新分合为七组。王学丰、俞辰柯被分到“测控与通信”分系统组。每个组的同学都会分到不同的计算与编程任务。由于卫星元件很娇嫩,微弱的静电都能造成损坏。所以所有人都穿上了防静电衣帽,接触前还要摸一下人体静电释放球。大家怀着对科学的敬畏之心,每拧动一颗螺丝,都小心翼翼。组装完毕,博士们进行了反复测试,认为可以交付了,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在闭营仪式上,“少年星”原型样星交接,壶山小学获得浙江省唯一的“少年星原型样星研发合作单位”铜牌。

  观星追星有想法

  俞辰柯、王学丰都是六年级学生,他俩这些天在学校里正常地复习功课,都很关注“少年星一号”发射的消息。俞辰柯的妈妈告诉我们,孩子看了好多遍火箭发射的新闻视频,很激动,家里人都为他高兴,他说:“我要好好读书,争当航天人!”

  王学丰显得比较冷静,大家问他对自己的名字刻上卫星有何感想,他说,那都是大家集体的智慧,都是小组合作完成各项工作,不过,他对老师说:“我特别想当一个像戚发轫爷爷那样的人!”

  事实上,这些天,韩老师带着壶山小学的三名学生这几天赶到酒泉去观看火箭发射,最近距离观看卫星发射,之后又有一系列学习体验活动,每个孩子都写下自己的感想。

  “我觉得这次火箭发射十分震撼人心。火箭发出的轰鸣声让我仿佛听到了中国人民奋斗的足音,火箭慢慢地飞向浩瀚的太空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进步,我为中华感到自豪!希望中国继续进步,继续努力,创造出更多高科技产品,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这是小朋友刘严烁的话。

  曾入围少年微星计划创意1000强的徐昕熠说:“当看到火箭升空的一瞬间,我感到万分震撼。我们少年儿童的航天梦终于实现了。我为我们自己感到自豪。少年星是我们共同的梦想之星!”

  韩骏乐是最小的观礼者之一,他说:“爸爸带我去过北京、天津、海南文昌等航天基地,见到过很多很多的航天器。我希望祖国造出更多更厉害的火箭,能把更多人送入太空。”

  小学营造“造梦空间”

  创客教育如今很流行,就是让学生不再只是知识的“消费者”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在武义壶山小学已坚持了14年。它秉承着“学有所长,玩有名堂”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造梦空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航天航空科技团队。近年来频频登上全国科技类比赛大舞台。校长李建生说:“要让孩子懂一点人工智能,具备一些与人工智能携手学习、共同创造的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壶山小学的孩子在创意编程、创客方面,与大城市之间已经没有鸿沟天堑。壶山小学有“大课”和“小课”,“大课”是普及,“小课”是提高。“大课”+“小课”,让学生有地方学科普,有地方玩科技,有机会实现创意。李建生定义它为“让想象落地”。

  壶山小学的航天航空科技团队早已声名远播。2004年,从航天英雄杨利伟给该校题词以来,该校一直积极打造航天航空科技校园文化,14年来多次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航天航空科普教育活动,成效显著,成了浙江省首批创新教育试点学校、科技特色学校,还被中国少年科学院确立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

  壶山小学创客团队有五位教师,他们各有专长:孙广斌老师专注于计算机编程,曾获全国创意编程大赛优秀指导老师;韩增伟老师致力于航天航空创客,曾率领学生参加北京航天航空知识竞赛,到海南参加“少年星”卫星的制作;王宪阳老师在机械电子方面独有造诣,多次获得金华市科技节优秀指导教师;李一乐老师专攻科学实验与激光切割技术,所开设的特色课程在县市获奖;徐巧宁老师在3D设计建模方面独树一帜。通过“创客”活动,壶小的孩子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学到如何将一个想法从无变有,慢慢实现。

标签: 少年;卫星;小学;创意;学生;航天航空;王学;星体;老师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