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白的婚纱、笔挺的西装、精致的胸花……在市民葛钦生的卧室里,挂着一大幅彩色的结婚照。
照片上手挽着手,散发出灿烂笑容的两人,不是别人,正是他和老伴钟宝英。
这张充满现代气息的婚纱照,事实上是他们去年补拍的婚纱照。两位老人略显斑白的头发,仿佛在诉说着跨越现在和过去的故事。
一张没穿婚纱的“婚纱照”
葛钦生今年76岁,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由于工作调动,上世纪60年代,本是杭州人的他和妻子一起来到金华铁路小学教书。也正是在这里,他们拍下了第一张“结婚照”。
“1969年2月28日,我记得很清楚,是在金华一个叫做‘向阳’的照相馆,我们拍了一张合照。”葛钦生戴着老花镜,从随身携带的小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随照片附着的,还有一张粉色的结婚证。
已经发旧的照片被保存得很好,上面葛老师和老伴都穿着整整齐齐的列宁服,扣子一直扣到了脖颈处,一前一后地站着,一脸单纯的笑容似乎在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当时的结婚证上是没有照片的,所以那天领完证后我们就专门去拍了一张纪念照,其实根本算不上‘结婚照’。”方寸间的黑白照片很不起眼,但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却已经是拿出了最正式的一套服装,记录下了最郑重的时刻。
当年一纸薄薄的结婚证,上面只留下了简单的姓名和一旁的毛主席语录,落款盖着的是“金华县城关镇城西街道革命委员会”的红色印章。
老伴钟宝英比葛钦生小4岁,当年结婚时刚从杭州师范大学毕业不久。一起在铁路小学教书的两人,结婚时连个像样的新房都没有,单位统一分配了一个不到20平米的套房,里面要住的是两对新婚夫妻。
“真困难啊,两个人总共10平方米,挪不开身,每周要上班6天,平常买点布、买点肉菜,都要凭票。”回忆起40多年前自己的生活,葛钦生颇有感慨。
后来,由于学校有教室空缺,两人终于搬出了蜗居,住进了教室。也正是在那里,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
“当时条件也不好,一家四口,再加上专门赶来帮我带孩子的母亲,一共五个人,每个月都要向学校的互济会借钱。”改革开放前的日子,或多或少带着些拮据和灰暗。每天忙于工作、没有娱乐、从住所到学校两点一线,成为了葛钦生全部的生活轨迹。也正因为如此,他很难想象到,就在不久后,自己的生活会迎来一场巨变。
跨越半个世纪
两代人的婚纱照诉说巨变
时间飞速迈入2000年,葛钦生一家早已住进了自己的新房。在那里,夫妻俩迎来了穿着婚纱的儿媳。
“他们结婚那天,专门到家里给我们敬酒,我们四个人就拍了张照片。”在照片上,葛钦生和妻子端坐在红木沙发上,两位新人坐在旁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时候条件好了,儿子还在饭店办了十几桌酒席,也准备好了自己的婚房。”看着儿子儿媳穿着礼服的照片,葛钦生微仰起嘴角,像是一下就回溯到了自己的当年。
“我女儿1994年结的婚,没拍婚纱照,但是我们也专门在金华大酒店吃了一餐饭。等到儿子结婚更加不用说,条件变化太快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葛钦生明显感觉到,整个时代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在剧烈贲张着。在这说来漫长却又弹指一挥间的40年里,他用自己和孩子的照片,成为了最佳的见证者。
2017年年底,在江北的一家高档影楼里,葛钦生带着第一次穿上婚纱的妻子,补上了时隔将近50年的婚纱照。照片上的老人难掩岁月痕迹,但喜悦溢于言表。恍惚之间,葛钦生总能透过镜头穿越时空回到当年。他穿着制服,妻子扎着两根小辫,对面按下快门,他们就不小心跨越了半个世纪。 本报记者 何思涵 文
【征集语】
今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激荡风云,40年波澜壮阔。
这40年也是金华历史上发展最快、改变最大的时期,每一个金华人都在切身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撤地建市、江南开发、撤县设区……一项项重大决策,让金华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同一件事情在两代人身上已经是截然不同的印迹。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集中展示金华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果,本报推出“足迹·两代人的相册”系列报道。在上学上班、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的生活点滴里,重合40年中两代人的人生轨迹,用留存不变的镜头,一起回首40年金华巨变。
如果您家里也有这样的两张照片,欢迎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2374110联系我们。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