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8日讯(记者 胡昊 龚望平 杨晨 市委报道组 龚献明) 4月27日,一年一度的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如约而至。本届展会继续做好转型文章,以融合创新为主题,不断推进“文化+”在文化产业各领域的深度植入,加大文化与旅游、创意、科技、体育、金融等业态的融合。展会共设标准展位3376个,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45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8个省(区、市)的1325家企业参展。
27日,年娃春妮机器人在第13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表演。 拍友 吕斌 摄
文化产品创意绽放
文交会,是让文化翩然起舞的舞台,也是创意绽放盛开的平台。“文化+创意”“文化+科技”一直以来都是文交会上的重头戏。
“你靠近点,鲸鱼就游到手上来了。”在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展位,市民张先生体验了博物馆带来的新概念AR(增强现实技术)科普文创产品,和一条活灵活现的灰鲸合影。浙江自然博物馆馆长严洪明告诉记者,这款用200多块零部件搭成的灰鲸积木玩具,设计灵感来自馆藏的灰鲸标本,扫描二维码还能参观“智慧博物馆”,听专家讲灰鲸的故事。
会识别人像,可以随时跟拍的无人机;能自动识别周围环境,变更播放模式的智能音响;运用新工艺烧制,无法复制的彩虹陶瓷工艺品……无限的创意让中国美术学院“最设计”展区充满勃勃生机。这个展区已经是第四年亮相义乌文交会了,今年的展台以“设计,在路上”为主题,思考设计在传承创新之路中的发展机遇。展区负责人说,中国美院每年都有一批概念性的产品落地,成为义乌市场上的畅销产品,如3D打印笔、水槽洗碗机等产品都已经实现产业化,与此同时,还打造了义乌设计智造中心等,服务当地产业设计、人才培养。
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加上各种创新发展的元素,融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文化产业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向多元、现代、高科技转型升级,既拓宽了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又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与竞争力。
重点布展竹木制品
今年初,《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竹制品、木制品的制作技艺,属于非遗保护项目,都可以纳入到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来。”省非遗保护中心的专家告诉记者,这次义乌文交会非遗馆之所以选择以竹、木制品为布展主题,就是因为采用这两种原材料的非遗传统工艺非常多,仅仅在展会现场布展的,就超过了60项。
经过改良后的东阳木雕更加适应当下消费者的需求。东阳木雕市级传承人胡福星说:“为了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我们把弧线拉直,形成简单的直线条纹,还减少了雕花面积。”
而杭州细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岩云则走上了一条“非遗进校园”的研培之路。“2014年,我第一次把木工课带进了学校。”陈岩云说,为此,他专门设计了一张木工桌。这张用榫卯工艺制作的桌子完全没有用一颗钉子,让孩子们感到十分新奇。
综合平台跨越发展
近年来,义乌文交会以转型升级作为创新发展的牵引和动力,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办展主轴,围绕文化产业“新概念、新工艺、新技术、新设计、新产品、新业态”的“六新”概念,初步完成了从博览型向交易型、从“小商品”向“大文化”的渐进式转型,实现了从单一展会向综合平台的跨越式提升。
借助义乌全球化的商贸流通能力,义乌文交会以“文化+”为纽带,一头连着中小制造企业,另一头串联动漫、影视、艺术品等上游产业,利用文创设计、IP授权等二次开发的文化商品,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助力企业开辟新蓝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