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武义璟园古民居博物馆游人如织,博物馆内有个武义地方戏曲展览馆,这里更是格外热闹,戏曲展览馆的负责人陶丽在台上为游客们表演《天女散花》。
陶丽身材娇小,两根绸带随着她轻盈的身段舞动,或从上往下耍出螺旋纹的花样,如小鸟飞翔翻出一个接一个的波浪纹来……一曲舞毕,绸带如同两条长虹一般,缓缓落下,赢得阵阵掌声。
为何喜欢婺剧:
父亲从小背着她看戏
今年三十出头的陶丽出生于武义县新宅镇茶坑村。父亲是个婺剧迷,只要听说附近哪个村做戏,就会赶去。在陶丽五六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背着她到各村去看婺剧演出。那时候走的都是山路,远的村庄要走二三十里。父亲在来回的路上都哼着戏曲,有时候也扯开嗓门唱一段,在那寂静的深山中戏曲声翻过一道道山岗,给小小年纪的陶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培养了她对婺剧的浓厚兴趣。每逢村里有婺剧表演的时候,她便早早地搬上板凳到戏台底下等着人家开戏。甚至迷到跟着剧团跑,戏演到哪个村,她就跟到哪个村。长大后能够像台上的演员一样,在众多观众面前演一回婺剧,在她心底萌芽。
陶丽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虽然忙,但对婺剧的爱好从来没停止过。2008年,她通过网络结交了一批婺剧戏迷,成为了武义婺剧戏迷QQ群最活跃的戏迷之一。一群戏迷结伴看戏,结伴学戏,甚至还经常举办戏迷专场演出。通过几年的学戏表演,不满足于偶尔玩玩的现状下,她索性辞去工作,端起农村婺剧团当职业演员的这个饭碗。
半路“出家”:
别人休息她练功,别人演出她学习
跟剧团演出要克服太多的困难:常年在外奔波,一年只有几天休息,吃住也是十分的艰苦。很多时候住在当地村庄的祠堂,但陶丽乐此不疲,沉浸于婺剧之中。因为起步晚,为了能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别人休息,她练功;别人演出,她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时间,陶丽的表演渐渐得到了一些同事和观众的认同,她也从最初跑跑龙套到后来能演主角。
如今,陶丽犹擅长演“娃娃生”“小花旦”,特别是《二堂放子》中的沉香、《牡丹对课》中的书童、《断桥》中的小青等,每个角色演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因其身材娇小,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小不点”,渐渐地她就用上了这个网名,真的名字倒很少用了。
机缘巧合:
建戏曲展览馆,传承、发展地方戏
2013年,陶丽嫁到武义大田乡徐村,该村举办“村晚”,至今已连续办了38届。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陶丽在村里更是如鱼得水,成为村里的文艺骨干,不仅自己为村民表演节目,还积极给村民排节目,深受大家的好评。在多年的演出中,陶丽觉得给观众表演,只能满足一下观众一时的精神愉悦,还不能让更多人领略到婺剧的魅力和其文化的传承。于是,她有了建一个武义地方戏曲展览馆的想法。跟丈夫一说,两人一拍即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陶丽收集到了2000多件戏曲脸谱、戏服头冠、婺昆音像资料、新老剧照等与婺昆剧有关的物件,部分原武义县婺剧团和武义县昆剧团的服装道具戏箱颇为珍贵。一些老戏骨们得知情况后,把“压箱底”的物件也献了出来。原要巨婺剧团团长徐达武把30多年积累下来的戏装半卖半送悉数给了她,还有武义百花婺剧团团长谢英汉、武义东方婺剧团吴生有也捐赠了部分戏装。
2017年10月份,常年免费对外开放的武义地方戏曲展览馆在璟园古民居博物馆正式开馆。这也是至今浙江省内唯一一家集婺剧、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民间戏曲艺术博物馆。展馆以璟园保仪堂戏馆、古戏台等建筑为主体,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馆内还不定期举办婺剧演出、婺剧教学等活动。从开馆至今不到1年的时间,戏曲展览馆吸引了众多的戏曲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表演、交流、拍照留念。早些年,和陶丽一起玩的戏迷,都大力支持展览馆的发展。每周末都有戏迷自发来展览馆坐唱,增添文化氛围。网名“思雨紫茵”老家在武义,工作在温州。自从戏曲展览馆开馆以来,几乎每个周末都回武义到馆里唱上几段。
从2016年开始,陶丽还定期到该县熟溪小学和仙霞幼儿园教孩子们开展婺剧进校园授课。陶丽说,婺剧历经400多年的历史变迁,剧目丰富,影响深广,有徽戏“活化石”之称。如今,有花样繁多的娱乐新方式争抢有限的休闲空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越来越重要。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推动武义地方戏曲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今后,展览馆将继续征集武义地方戏曲史料与实物,以及不断完善、提高,并适时举办戏曲艺术研讨活动,进一步发挥展览馆的职能作用,努力为振兴和发展武义地方戏曲事业作贡献。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