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传统丧葬风俗虽随着社会一直在演变,但在观念上始终与现代殡葬改革有很大的碰撞,“入土为安”被看做是对逝者“生命的延续、情感的升华”。
在民间,土葬观念根深蒂固,大办丧事、大摆排场的风气较盛,许多人讲究围山立碑,给逝者留下一片安息之地,以示告慰。因此,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为宗旨的殡葬改革,推行火葬,改革土葬,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显得尤为重要,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
近日,记者从永康市民政局获悉,很多地方无法推进的骨灰堂生态节地殡葬法,在永康却遍地开花,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浙江省民政厅调研组实地考察后认为,永康农村骨灰堂建设的做法,走出了一条可借鉴的节地生态葬法改革之路。
据了解,永康市自2015年4月推行节地生态葬法改革以来,已建成300多座骨灰堂,覆盖90%以上行政村,可以满足未来30年乃至70年农村殡葬需求。2017年11月,永康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单位)。
落叶归根 魂归故土
每天清晨,在永康市芝英镇柿后村的万年堂里,70岁的管理员陈振南都会打开音响设备,先播放永康古词,再播放婺剧给住在这里的逝者听,然后清扫院内的落叶,庄严、肃穆的感觉萦绕在这里。陈振南说,自己的工作很神圣——灵魂的守护者。
2015年柿后村骨灰堂开始建设,次年投入使用,主堂楼内设有阶梯式的骨灰存放格位,用大理石板材分格,每个格位前可放身故者照片和刻字。主堂楼的一侧是告别厅和管理房,还有假山、放生池等景观。至今,已有23位逝者在这里安息。
让陈振南意想不到的是,远在美国的陈氏宗亲也不远万里,将骨灰带回放到了这里。陈振南清楚地记得,陈先生家人在安放骨灰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回家了!回家了!”
“每个格位的管理费2000元,可一直使用。”村支书陈建勇告诉记者,柿后村的骨灰堂目前有900多个格位。村里的人逝世后,其骨灰都可以在这里安放,并得到妥善管理。
近段时间,在古山陵园,不少逝人的骨灰正等待安放。管理员俞月丹告诉记者,5月份至今已安放9位逝者的骨灰。
如此密集的安放,与永康市小城镇建设需要对一部分坟墓进行搬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迁坟是件很难的事,但是逝者的亲人在看过有着四合院式的纪念堂和依山傍水的古山陵园后,情绪得到了最大的慰藉,安放骨灰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这里没有阴森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公园,有阳光、青松、翠柏……”正在安放亲人骨灰的王女士说,如此阳光的环境,突破了人们对于墓地的想象,亲人安息在这里安心、放心。
一笔可持续发展的民生账
在永康魂归故土的骨灰,并非建造在豪华大墓之上,大多安放方寸之间的一个个小格子之中,为何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老人愿意回到这里?为何村民愿意接受而非抵触?
永康市民政局副局长汪渭说,对于一个人来说,除了需要心灵、感情的归宿之外,还必须找到一个时空的落脚点。永康殡葬改革实行骨灰堂生态葬法能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并非一时起兴、轻率之举,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永康这座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工业大占比城市,对土地需求不言而喻。如今,可发展的土地资源捉襟见肘。如果以现在永康50万人口计算,6‰的年死亡率,逝者均要建造大墓、豪华墓的话,未来死人与活人争地,青山白化的现象将愈演愈烈。“早让早主动,晚让晚被动”, 这一切都倒逼着永康殡葬改革优先发展,从入土为安转化为入室为安,建设骨灰堂是节约用地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其实,这一做法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泰国等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土地稀少的经济发达地区国家,入室为安早有先例。登堂入室的骨灰大多被安放在庙宇当中,得到供奉,得到人们的瞻仰,这无疑是对死者最大的敬重。
百姓心中也有一本经济账。新型葬法如散葬、海葬、树葬等,对于老一辈人来讲依然有些无法接受;同时,旧时入土为安的思想也让富起来的永康老人们难以“舒心”。在永康长者故去时大操大办,一墓万金甚至数十万金并非空穴来风,而加上“高标准”的丧礼更是花费无法计数,这些让村民称道的“大气”丧礼,背后反映的却是攀比、奢靡之风……
生态葬法最大限度地制止了浪费,最大程度地节约了用地,一系列的好处都构成了永康从入土为安转为入室为安的群众基础。
永康殡葬改革的行政智慧
汪渭说,天时、地利、人和让永康殡葬改革顺利开展,到目前为止没有一起举报骨灰堂建设的事件发生。永康市推行骨灰堂生态葬法改革,被村民接受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永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府拿出近两亿元支持以生态节地葬法为目的的骨灰堂建设。以永康市死亡人数测算,按传统葬法一墓万金计算一年浪费的丧葬费高达7000余万元,30年就是20多亿元,永康市等于用2亿元代价减轻了群众20亿元的负担。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更加激励了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据了解,政策规定以骨灰堂服务区域的户籍人口数为依据,给予参建的各村25万元至65万元不等的奖励,并免征殡改类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大大调动了各村参与建设的热情。
第二,把骨灰堂建设的选址权交给村级组织。只要不违反政府规定,各村的骨灰堂建在哪里、怎么建,由村级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自主决定。据了解,永康市政府规定,农村骨灰堂建设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非耕地,严禁占用耕地。并且,要避开在铁路、公路、河道沿线,以及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保护区、耕地区、住宅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选址建设。只要这些规定不违反,村级组织可以自主决定。各村拟建的选址位置需要上报,由民政、规划、国土、农林、水务等部门联合勘察、审批。2016年,永康市唐先镇唐先四村建造仿宋式骨灰堂,2017年元月正式启用,该村村支书施会齐告诉记者,建造骨灰堂的地方原来是一片荒山,现在站在骨灰堂院子的中间,可以看到围墙外有不少豪华大墓,有的甚至超过30平方米,小格子如何与大墓相争?施会齐说,骨灰堂建造之时,老人们也有些抵触。但是,建好了这座仿宋式结构的骨灰堂,无论是气势还是格局,都让老人们满意。
第三,推行方式上,允许既可单村独建,也可若干个相邻村统一联建。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有效发挥了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在永康市芝英镇有一处43个村庄联建的骨灰堂,占地1万平方米,主楼三层吊脚风格气势恢宏,用连廊将告别厅与主建筑相连。除了美观,更多考虑到了民俗,其中的一些细节更为人称道。骨灰格落地式结构,为充分照顾所有人的感受,上下之间做了3厘米的架空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正确的宣传引导得到了市民的认可,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在永康迸发出新的活力。当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下一步,永康市将继续深入推进生态节地葬法,并在有条件的村庄率先进行无坟化行政村建设试点,更好地将青山绿水长留子孙。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