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8月8日讯 (记者 朱静怡)暑期过半,想出去“浪”的心随天气升温而更加躁动。作为一年中时间最长的旅游旺季,今夏旅游热度持续不减,受世界杯影响,出境游的热门目的地除了往年的东南亚海岛外,还多了俄罗斯、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普吉岛游船倾覆之痛尚未消退,8月5日,印尼龙目岛发生里氏7级地震,已造成142人死亡,209人受伤。行船跑马三分险,眼下,安全出游问题备受关注。记者采访获悉,近期旅游保险的销量水涨船高。7月以来,携程旅游平台在线购买自由行旅游意外险订单的人数同比增长了50%,尤其是涵盖热气球、攀岩、潜水等高风险旅游项目的综合意外险,境外旅行意外险种的搜索量、购买量有了明显上涨。旅游保单火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有了花小钱得到大保障的意识。
旅游风险意识参差不齐
“以前自由行旅游从来不会关注保险,现在却是不得不关注了,下个月要去瑞士玩,我已经给一家人都买好了旅游意外险。”在采访中,市区一位85后年轻妈妈对记者说。
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2017年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旅游消费市场日益庞大。
市民金小姐是个十足的旅游达人,今年3月起,已出境旅游4次,每次都是和男友自己规划自由行的行程。“我一直是自己出去玩的,从来没想过要买保险,看到网上报道的普吉岛事件后才发现自己忽略了这么重要的事情。”金小姐说,感觉自己以前太“心大”了,最近跟父母一聊,才知道原来长辈跟团游,反倒是都通过旅行社买了意外险。
市民曹先生8月中旬要飞瑞士度蜜月,本来保险消费并不在他的预算之内,现在,他已在网上补买了旅行意外险、航空意外险。“出门在外举目无亲,买份保险就是买个安心,意外来临之时,至少有一份保险傍身。”曹先生说,他的朋友圈子里有这种意识的人也多起来了,有些经常国外出差或者旅游的,干脆买了长期的意外险,一投就是10年,涉及的项目更全面。
然而,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市民购买旅游意外险的意识还是参差不齐。有市民表示,去观光城市旅游应该没什么风险,就是走走逛逛,只要不去玩有风险的项目就可以了。“我平时身体就很好,还坚持健身,出国旅游才玩几天不大会有什么疾病问题,没必要买保险。”一名90后小伙子对记者说。
境外游涉及语言、气候、风土人情、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差异,风险问题较国内旅游更为复杂。有保险从业人士说,境外游期间游客可能会因发烧、急性肠胃炎等住院,在国内可能不是大事,但在国外独自处理非常不便,医疗费用也比国内高,国内社保无法覆盖。此外,航班延误、行李延误、证件丢失等意外都会给行程造成不便。记者咨询市区多家保险公司得知,从理赔案件来看,境外旅游中,突发事件、高额治疗费、救援时效等是较常见的风险点。
游客应按需选择细分险种
据了解,在大部分国家,旅游意外险属于强制性保险。但目前在我国,旅行意外保险属于商业险,由游客自主选择,并不强制要求购买。与跟团游不同,很多自由行游客出于省钱、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会忽视旅游意外险的重要性,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要购买保险。
金华三清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旅行社主要是跟团游和半自助游,在签订合同时,他们都会建议顾客购买旅游险,包括紧急医疗运送、航班延误、个人财产证件丢失、造成他人财务或人身伤害,以及因意外导致的身故、残疾、急性病故等。根据项目不同,保费分30元、50元、80元,保额分别是30万元、50万元、70万元。如果顾客不愿购买,需要在合同上签字说明。“90%以上的游客都会购买的。”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携程旅游数据显示,仅就投保的险种而言,目前海岛游的投保人数增长近60%,其次是涉及潜水、冲浪等单一项目的一日游险种。这类产品大多属于短期的单次旅行保险,投保费用少则三五十元,多则两三百元不等,保费低但保额高。保险专业人士提醒,旅游险种类较多,市民可以根据旅游的风险、时长、目的,选择适合自己行程的保险产品。经常有出国旅游需求的,可以投保长期消费性险种,比如平安保险的长期意外险产品,投10年,每年保费1699元,保障30年,满期返还保费的120%。
境外旅游险细分为意外伤害、医疗费用补偿、航程延误、财务损失等险种,保障范围包括意外伤害、医药补偿、旅行者随身财产、个人钱财、旅程延误、旅游证件遗失、行李延误等。
保险专业人士提醒,保单都有除外责任,比如潜水、蹦极、跳伞等高危项目发生的意外往往都不属于普通意外伤害保险保障范围,如消费者要参与此类项目,一定要看清楚保险条款,或者投保附加高风险运动意外伤害保险。
近年来,网络平台旅游保险销售量逐年攀升。记者在一家知名保险公司的线上商城看到,国内旅游险有自助游、自驾游、港澳旅游保险、高原游保险;境外旅游险包括全球旅游保险(境外)、欧洲签证旅游保险、日韩东南亚旅游保险。投保价格则随着保障时间的长短和保障内容而有所不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