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本报陆续接到了几个咨询电话:大米里为何会长米虫?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灭它?
放了一段时间
大米里长出了米虫
两天前,市民陈先生一个电话打进本报新闻热线82374110反映,朋友送他两袋大米,其中一袋长了米虫。
刚收到大米的头几天,陈先生感觉挺新鲜,用它烧了几顿饭,结果发现口感味道确实不错,香气扑鼻。
由于平时上班,午饭都在单位食堂就餐,家里并不经常开伙,过了半个月,这袋米也才吃了三分之一。
半个月前,陈先生带孩子外出旅游度假,回到家后发现:大米里竟然长出了米虫。
“印象中很久没看到过米虫了,小时候我记得放了很久的大米、稻谷才会长,所以这袋米是不是陈米?”陈先生感觉很困惑。
更让陈先生纳闷的是:另一袋尚未开封却没有任何长虫的迹象,“如果是陈米,按理说另一袋也会长虫啊”。
高温潮湿
米虫就会开始蹦跶
米虫,因为它的鼻子长长的,所以专业的说法也叫米象。为什么大米里会有米虫?记者就此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终于揭开了谜底。
“首先请大家放心的是,米虫本身没有毒性,不影响大米品质,而且越没有使用化学药物薰蒸杀虫的大米,才越容易长米虫。”在市区正方米法工作的周剑君介绍说,米虫以米为食,对人体没有危害,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把米虫定性为“食用农产品所特有的自然属性”。
周剑君是毕业于宁波大学食品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还是婺城区“人才引进”工作中引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对于米虫,大学里做过专门研究。
大米里的米虫,得从每年夏季、水稻生长旺季开始说起。夏季气温高,农田水气不断蒸发,湿度又大,这是米虫最活跃的时期。
此时,水稻还没有完全成熟,米虫就已经活跃了,它最喜欢的产卵地点就是稻穗。幼虫还会蛀进米粒里,把米粒当成窝。随后,稻谷收割,虫卵就跟着混进了谷仓。
温度在18℃以下时,米虫都很老实,不生长,不发育,在谷仓里休眠“装死”。等到次年梅雨季节一过,温度升高,失去稻壳与皮层保护的大米,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而吸湿、发热,米虫们又开始蹦跶了。
“刚加工出来的大米,我们是用真空包装的,没有空气,虫卵就不会孵化。一开封后,温度、湿度条件达到了,虫卵就孵化成米虫,或者休眠的米虫又开始活跃。”周剑君介绍说,这也是为什么陈先生的另一袋大米不长米虫的原因。
彻底杀死米虫
眼下科技手段还做不到
虽然没有毒性,但米虫是粮食贮藏的头号害虫,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为消灭米虫伤透了脑筋。在国内知名学术文献搜索平台“中国知网”上,输入“米象”二字,可以找到587篇如何防治的研究性论文。
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办法是使用化学药剂薰蒸,结果米虫又会产生抗药性,而且会破坏大米本身的营养价值。于是,不死心的研究人员又开始研究使用微波、氮气等各种手段。
遗憾的是,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至今还没有人能做到在大米里彻底消灭米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