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从浙中腹地到东海之滨,一个个“改革地标”成为观察“浙江发展奇迹”的最好窗口。当年这些籍籍无名之地因为勇于探索走到历史前台,在之江大地上留下了坚实的足印。《激荡40年——改革开放看浙江》专栏继“事件篇”“人物篇”后,今起推出“区域篇”,首篇讲述“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无中生有”的故事。
浙江在线11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袁华明 市委报道组 陈锦青)从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鸡毛换糖,到建成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从昔日人贫地瘠的内陆小县,到今天的市场传奇——义乌的发展“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义乌40年来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改革创新、砥砺前行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开放发展、融入全球市场的一个缩影。
咬定市场不放松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的中国进口商品馆,中外客商络绎不绝,来此采购各式小商品;大门外的临时展馆中,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秋季展更是人潮涌动,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国外优质的消费品。
市场,是义乌始终坚持、不断发展的一条主线。咬定市场不放松,站在义乌的每个方位都能感到市场活力在喷涌、在升腾。“建商兴市”30余年,“市场之手”正永不停歇地把这个浙中小县塑造成“世界小商品之都”。
1982年,农妇冯爱倩将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堵在了县委门口,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当年,在经过大量的调查之后,义乌县委作出了一个决定——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从此,义乌走上了“兴商建市”的道路。
廖述鑫是艾邦妮饰品的店长,不到20岁时他就从老家出来打工,2013年开始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卖饰品,如今店铺每天的销售额大约在10万元左右。像廖述鑫一样来义乌闯荡的人有很多,义乌市场给了他们创业的机会。
约旦商人奥斯曼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常客,最近在一家叫“轩礼”的店买了一批大象造型的工艺品。“轩礼”总经理林挺说,奥斯曼是一位老客户了,每年都要来店里批发商品。
沿着“一带一路”,随着“义新欧”班列的钢铁驼队奔腾不息,义乌“买全球”“卖全球”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如今,义乌已从单一的“卖全球”,转变为进出口均衡发展的商品集散中心。今年前9个月,义乌引进了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1854种进口商品,同比上升35.23%。
“鸡毛飞上天”的故事,每天都在义乌上演。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由市场激活,一切让市场回答。从最早的“马路市场”起步,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市场就是义乌的“点金术”。创业创新,市场主体活力是关键。
记者从义乌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截至今年9月底,义乌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3万户,占全省的十五分之一、全国的千分之四。义乌今年新增市场主体7.66万户,同比增长44%,最高峰一天新增520户,每天诞生市场主体的速度领先全国,成为全国县域范围内市场主体数量最多的地区。
电商换市新赛道
“双11”之后,义乌江东街道青岩刘村一片繁忙景象,在这个“中国网商第一村”里,快递大货车进进出出,成了一道风景线。
电子商务的兴起,曾一度让义乌引起外界新的关注。义乌市场如何才能强者恒强?网上市场是否会替代实体市场?在外界还在争议电子商务对传统市场是“更迭还是互补”的时候,义乌政府已经决定将电子商务作为市场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喊出全力推进“电商换市”的口号。
一直走在改革路上的义乌,并不囿于专业市场的物理空间,早早开始走上电商之路,“市上之城”同时也是一座“云上之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已成为“电商换市”的典范。2001年,义乌诞生了首家电子商务企业;2014年,首个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正式运营;2016年,首个综合性电商园区——义乌市陆港小镇开业;2018年,国务院批复义乌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短短17年,“电商换市”就成为了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
周东亮是2016年6月来到义乌的,从网上看到青岩刘村的消息之后,和朋友连夜开车从长沙来到这里。周东亮说,义乌的网货资源发达,产业链也很完善,是做电商的好地方。
在新的赛道上,义乌同样跑在了前面。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块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从义乌发出的快递数量。2017年义乌快递量达到19.08亿件,而今年前三季度就达到了19亿件。
经过17年培育,义乌全市电商主体总数高达11.7万户,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其中今年新增电商主体3万多户,每两名新增的“老板”中就有一名是电商“店小二”。今年1月至9月,义乌全市实现电商交易额1490.31亿元,同比增长20.90%,内贸网络零售交易额和跨境网络零售交易额均位列全省各县(市)第一。
贸工联动齐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义乌就提出“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发展思路,时至今日,依托市场发展实体制造业依然是义乌的一条成功经验。
从鸡毛换糖时代的针头线脑到实体市场时代的各式小商品,再到电商时代的高质量消费品,义乌的市场离不开实体制造业。上世纪90年代初,义乌市场的经营户大都依靠代销外地产品赚取差价。庞大的市场若没有强大的制造产业支撑必然受制于人。市场是“命根子”,工业是“压舱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义乌大力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围绕市场建工业,义乌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全球范围打响了“义乌制造”的品牌。
浪莎集团的展厅内有许多老物件,都是袜子生产机器。有一百多年前的,也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这些袜机的更新换代,也反映了义乌市工业发展的蝶变。包括浪莎在内,一批以生产生活消费品为主的制造业企业在义乌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发展。
同时,一些高精尖项目开始落户义乌,为义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
周福云是地道的义乌人,30多年前,他在湖清门摆过地摊,是第一代小商品经营者。之后外出经商投资,2016年在“浙商回归”的感召下,他返乡投资,成立了华灿光电(浙江)有限公司。记者在华灿光电看到,先进的无尘车间里,一只只机械手正在把产品从一个流程送到下一个流程。华灿光电的产品主要用于LED照明、LED显示、手机屏幕、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在周福云看来,义乌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必须走小商品市场与先进制造相结合的道路。
义乌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厚军说,短短3年时间,园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华灿光电、瑞丰光电等一批“大好高”项目落地、投产,形成了以半导体照明为主导、以信息光电和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继续发挥‘市场+制造’优势,实现义乌更高质量发展。”义乌市委负责人表示,从“兴商建县”到“再创业、再发展、再提高”,从推进国际化到实施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从抢抓电子商务机遇到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义乌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走在前列,“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只有思想大解放、行动大担当,才能跨越一个又一个关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