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扶贫史上的武义创举——从“山民”到“市民”的下山脱贫工程
2018年12月28日 09:55:37 来源: 金华日报 朱静怡

  金华日报12月28日讯(记者 朱静怡) 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减贫40年新闻发布会。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被国际社会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在这惊艳世界的“中国奇迹”中,武义经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曾经的全省8个贫困县和25个欠发达地区之一,武义因地制宜,发挥基层首创精神,走出了一条以“整体搬迁、异地安置”为主要方法的下山脱贫新路,已成功将423个自然村搬迁到山下,5万多名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增长70~90倍。

  回望武义下山脱贫风雨25年,多少故事振奋人心;翻开扶贫工作的“后半篇文章”,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下山“移民”正在创造幸福、实现梦想!

  敢为人先

  探索脱贫武义模式

  巍巍大山间,峰峦叠嶂、云遮雾掩。美丽的风景背后,是被深山冷坞隔绝的贫困百姓。“放羊、挣钱、娶媳妇、生娃、再放羊”的循环,是曾经在贫穷村落真实发生着的日常。

  上世纪90年代,武义23个乡镇中,有13个山区乡镇属于贫困地区,全县有9万多人生活在深山中,其中5万多人生活特别困难。

  俞源乡九龙山村地处海拔1041米的高山,土地贫瘠、耕地稀少,庄稼连村民的口粮都满足不了。当时九龙山村共67户人家,光棍汉就有42个。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武义高山、深山区的贫困农民年均纯收入仍只有300~400元。许多农民从没见过照相机、电视机、火车,也从没到过县城。

  说到武义的扶贫工作,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原武义县扶贫办主任董春法。1993年起,董春法任县扶贫办主任10年期间,全县555个行政村、1530个自然村,他去了无数次。温饱解决难、青年娶妻难、出门行路难、发展经济难、上学就医难、饮水用电难、邮电通讯难,这是他总结出的武义高山、深山区贫困农民“七大难”。如今,退休15年的董春法仍留在扶贫办为下山脱贫事业常年奔波。

  冬送棉衣、夏送钱粮、帮助修路的“输血式”扶贫方式没能拔掉穷根,必须从根源上改变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武义县委县政府认为,唯一精准有效的办法,就是引导他们下山异地脱贫。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武义县在王宅镇紫溪村,柳城畲族镇上天仓、下天仓和西联乡杨梅岗村开展下山脱贫试点。 

  采用整村搬迁、零星搬迁和特殊群众下山搬迁等方式,引导山区群众向县城城郊、中心镇和工业园区附近,有组织、有步骤地梯度转移,积极探索“下山脱贫、异地发展”的扶贫新路。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1994年,武义县政府发布《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那是全省第一个专门鼓励引导农民下山脱贫的县政府令。一场为高山农民改变命运的工程,就这样在武义山区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为了确保农民“下得来、稳得住、富得快”,武义县建立下山脱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异地搬迁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资金补助力度,在项目立项、新村规划、建房用地审批、土地征用、部门收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同时,强化后续管理,以产业开发、培训转移、帮助创业等方式帮助农民。建立贫困人口信息化动态管理、“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社会结对关爱帮扶等政策兜底机制,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截至目前,武义已搬迁423个自然村、16902户农户、51106人,人均年收入从三四百元提高到近3万元。

  武义“下山脱贫、异地发展”被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10年》画册,并先后作为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的交流材料,向全世界推广介绍。武义经验还带动了金华市下山脱贫工作持续发力。2013至2017年,全市实现异地搬迁农户6574户、20399人,迈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一步。

  喜看变迁

  下山筑梦美丽生活

  12月13日,在武义县桐琴镇上夫山村,刚刚经历了前一天的“双12”电商节,村里显得格外忙碌,物流车辆进进出出,把整车包裹运往全国各地。今年10月初,上夫山村和隔壁的后定垅村双双被评上了“中国淘宝村”。上夫山村党支部书记朱子福说,最近村里喜事连连,2000平方米的村综合楼已竣工,正在洽谈电商入驻事宜,村内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也即将竣工,管网埋入地下、地面“白改黑”,燃气管道接到户……

  谁能想到,18年前上夫山村还只是深山中的一个贫穷村庄。位于桐琴镇最南端高山上的上夫山村,山高路陡,交通闭塞,通村道路只有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进山出山全靠两条腿,运送物资全靠两肩扛,生活来源全靠毛竹和竹笋。2000年前,村民全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

  2001年,上夫山整村搬迁下山,移居东皋异地发展,家家户户住进排联式新楼房。如今的上夫山村道路宽敞、环境清爽,一排排漂亮的楼房整齐划一,休闲广场、绿化、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就像一个城市里的小区,“山民”摇身变“市民”。毗邻工业园,村里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把村集体和村民的部分房屋出租用于电商办公、仓储,发展“房东经济”,目前,上夫山村集体仅房租年收入就有20万元;村民80%以上的农民户均年租金收入1.6万元。

  “上夫山村的交通、物流、房租都很有优势。”永康小伙子王进是上夫山村的女婿,开了一家经营躺椅的淘宝店,去年还盖了一栋四层楼的新房用作仓储、办公。“双11”当天,王进的“赞赞旗舰店”营业额达到了20万,“双12”当天也有10多万。上夫山村还有一家网店叫“沙漠家居生活”,销售的“被子固定器”是今年的网红产品“双12”当天成交了1万多单。“生意好,货都堆不过来了。”店主柯小林说。

  从蜗居深山老屋到入住花园洋房的,还有泉溪镇黄坛村的村民。黄坛村(现通过行政村合并已更名金园村)原是泉溪镇最南端的一个小山村,离武义县城30多公里。由于耕地稀少,加上山高路远、交通闭塞,村民生活极为贫困。黄坛村新村位于泉溪工业园区旁边,距县城约8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2009年,黄坛村村民开始在新村址上建造家园。

  村监委会主任邹洪亮说,现在,村民们有的去工业园区打工,有的自己办厂办企业,人均年收入少则两三万,多则三四百万。从“山民”到“市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收入上,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彻底“下山脱贫”了。“以前村里人闲着就打麻将、打牌,现在出来了,都想把日子过得更好,人人都变得勤奋了,哪还有时间打牌。”他说。

  致富路宽

  好山好水流金淌银

  贫穷影响发展、阻碍进步,是全球共同面对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说:“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义下山脱贫成效显著,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总结和推广,要善始善终继续抓好。”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说:“武义下山脱贫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在武义调研时指出:“要着力做好下山脱贫的后半篇文章,对搬迁下山村庄加强规划,突出一村一特色,切实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让农民‘下得来、稳得住、富得快’。”

  武义的下山脱贫工作与保护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下山脱贫腾出的原始山林和古朴老村,成了炙手可热的生态旅游资源。千丈岩、牛头山等景区都是下山脱贫的“副产品”,发展势头强劲,成了继温泉之后武义最大的旅游龙头支柱。

  牛头山景区是武义最早探索下山脱贫与旅游开发模式的成功样板。西联乡田坪等村整体下山脱贫后,武义加快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创建了4A级旅游景区。近几年,该景区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年。西联乡在10年间搬迁下山15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其中属于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就有7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

  武义县泉溪镇董源坑村也是下山脱贫村,自千丈岩开发旅游后,每亩山地租金涨到了800元。原生态的自然山水、浓郁的知青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景区不仅带动了周边乡村游发展和农产品促销,还为当地提供了导游、保安、服务员等大量就业岗位。他们不仅有工资拿,家里抛荒的山地租给旅游公司,每年还有不少分红。

  下山一个村,保护一片林,董春法说,世代居住在高山深山的人口搬迁下山,从源头上杜绝了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有效缓解了资源环境的压力。通过下山脱贫、退宅还林,全县实现封山育林1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的68%提高到72%,80%以上的地面水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生态环境不断趋好。

  武义山民异地搬迁留在身后的绿水青山,已成各路资本追逐的目标。曾经最穷的地方,今成最美的风景,近几年想来武义投资开发的各路资本踏破了门槛,武义由下山脱贫老村改造而成的旅游特色民宿,在山区“遍地开花”。浙江宏福控股集团投入巨资,将柳城畲族镇梁家山村移民腾出的49幢土坯房,建成集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体验、游乐住宿为一体的生态民宿度假村。好山好水流金淌银,在充满回忆和乡愁的地方,还有很多令人充满期待的变化正在发生……


标签: 脱贫;减贫;武义;牛头山景区;下山脱贫 责任编辑: 沈正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