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1月11日讯(记者 盛游/文 胡肖飞/摄)上月,本报《市民问政》重点关注农产品滞销问题,邀请农业、市场监管、供销社等部门单位负责人进行现场交流。根据相关建议,破解农产品“卖难”关键要做好品种、品质和品牌的“三品”文章,并形成一定规模,对接电商等多渠道拓宽销路。
连日来,记者走访搜集了金华部分破解农产品滞销的成功案例,以及助推农产品销售的有益经验。
从浦江葡萄看“三品”之路
专供过G20杭州峰会、出口到新加坡等国、在中石化加油点便利店出售……这些说的都是浦江葡萄。浦江虽然早在1985年就引进葡萄种植,但是浦江葡萄真正打响品牌成为香饽饽,离不开最近几年的全新谋划,当中就有抓好“三品”的理念。
据悉,浦江全县葡萄以巨峰葡萄为主(约占90%),辅以京亚、夏黑、藤稔、美人指等30多个优质品种。以巨峰为例,精心栽培的葡萄成熟后,颗粒大、甜度高、串型美、果粉好,这些就是通过品种筛选带来的先天优势,让农产品在市场上得以博人眼球,赚足第一印象分。
在品质方面,浦江县在2015年便出台《浦江县果园控产提质实施细则》,通过亩产1500公斤以下的“控产提质”战略,做强葡萄品质。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浦江县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葡萄的最佳亩产量一定程度上与产地阳光直射时间成正比,浦江年均阳光直射时长1575小时左右,折算出来就是亩产1500公斤。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葡农陈青松是对品质“吹毛求疵”的一个典型。他和葡萄打了10多年交道,自己开办了靓松家庭农场。去年梅雨季节连绵降水,对葡萄生长影响不小,他种植的葡萄成熟期要晚于往年。尽管如此,他也不着急“赶市场”。“品质,还是品质。”陈青松说,为保证农场葡萄口碑,他在电话中婉拒了不少想要在7月前来采摘的游客,并向他们建议等到8月葡萄口感最佳时再来。正是严格遵循着“控产提质”,陈青松也收到不少回报,靓松家庭农场产出的葡萄不仅获得省精品葡萄金奖,还成为G20杭州峰会专供农产品。
一边是葡农“汗滴禾下土”,另一边是县农业部门以整体发展思维出发,打响浦江葡萄品牌。2017年以来,浦江县开始筹建峰会标准葡萄基地,并把浦江葡萄带出国门推介给世界,搭乘“一带一路”快车寻求国际化发展。去年,浦江县启用“浦江葡萄”区域公用品牌形象,持续打好“浦江葡萄”区域公用品牌金名片,提升浦江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品牌为依托提高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浦江葡萄’品牌逐渐打响,省内外游客纷纷前往浦江,不论线上线下都吸引到了更多‘流量’。”浦江县农业局工作人员说,游客因葡萄而来,在当地可采摘甜美葡萄、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给乡村旅游带来了红火人气,这些都是品牌的附加效应。在此基础上,黄宅等乡镇还在葡萄专业村、葡萄基地以及果园、村庄、道路沿线,巧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彰显浦江文化特色的景点。通过充分利用葡萄基地规模大、品质好和周边生态环境好、水塘水库多的优势,开拓乡村旅游项目,推出葡萄观光一日游、垂钓、采摘葡萄、品农家菜、乡村野菜等旅游活动,进一步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综合效益。
摆摊叫卖依然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
从“秋姐姐”看电商支农
昨天,记者在武义县农村电商柳城分中心见到“秋姐姐”时,她正忙着把牛肉、发糕、青糕、白菜、花菇等农家产品打包成组,然后拍照片放到朋友圈和电商平台售卖。“我们把乡亲们的土货组合成除夕套餐,销往全国各地。”她说。
不一会儿,有附近村民拿着自家做的油泡向“秋姐姐”问价。没说两句,她家的油泡“秋姐姐”就全要了。“有土货找秋姐,果真没错。” 村民高兴地说。
“秋姐姐”全名谢月秋,柳城人。2015年“双11”期间,她下了决心当创客,做起农村电商。最早在朋友圈里卖的是千层糕,她把土货换了个漂亮的样式,并用小盒包装,没想到一天时间就推销出去120多盒,收入2000多元。
“现在,柳城的千层糕已经小有名气,哪怕不用我的渠道推销,夫妻档作坊一年也能有20多万元收入,以前哪敢想。”谢月秋说,这就是电商的厉害之处。
从千层糕捅破电商窗户纸后,谢月秋把越来越多的当地土货纳入到“电商快车”中。每年2—3月,芋饺、千层糕、土馄饨、青团等宣平小吃备受欢迎;清明节前,生态明前茶热销;到了6月,丰富的莲子产品开始上市,迎来销售旺季;进入8—9月,农家自栽的红心猕猴桃和板栗成熟,接档莲子;临近年末,地瓜干、发糕、艾糕等年货陆续上架……
“这里的产品全部来自于周边村民,我的销售业绩就是村民们的收益。要想土货卖得好,电商就得做出招牌和特色。”谢月秋说,在产品推广和包装的关键节点,她用更多资源去打通销售渠道,比如通过浙江农信的“丰收家”电商平台,不断打响“秋姐姐”品牌。
据悉,2016年该中心电商销售额约130万元,2017年增长到180万元左右,去年突破200万元大关。通过电商支农,这些是村民口袋里实实在在多出来的钱。
汤溪镇橘农逐渐改变销售难
从滞销到脱销看橘农“触网”谋划
在本期市民问政中,记者关注到金东区源东乡的柑橘存在滞销现象。相比往年,如今鲜有外地客商摆摊收橘,橘农辛苦一年的收成却只有每公斤1.2元的回报。而在兰溪香溪镇将军村,当地橘民的日子稍微好过一些,因为他们在滞销的倒逼中学会了如何借力电商让农产品上行,也让他们从中寻觅到了新的生意经。将军村的案例能够启发农产品如何“触网”。
“早些年,我们都是一筐筐挑着出门卖,近的地方走上几公里,远的时候10几公里也要走的。辛苦是辛苦,但总能卖出去。”和橘子打了20多年交道的方竹清说,近些年将军村的椪柑有了些名气,不少收购商会主动上门来收,久而久之橘农便习惯了坐等外地客户上门采购,一车皮一车皮地拉走。“几年前你来,都是大挂车来运,一车接着一车,一天能发好几车。”他说。
然而,近些年在外地椪柑的不断冲击之下,将军村“香饽饽”椪柑散发的香气越来越寡淡,原本收成时节每天都有大货车发货的场景,逐渐成了印象中的样子。
将军村橘农如何走出这一困局?据了解,在当地媒体为他们多方联系和牵线后,多家电商平台星夜驰援将军村,最终帮助村民售出了大多数滞销的椪柑。从中可以看出,农产品“触网”并非想象中的简单,也需要一定谋划。
如今的画面已是这样:在椪柑地里,方竹清一再和村干部赵建飞提议,希望村里能继续让电商参与进来,帮忙销售新一季的椪柑。“今年果相佳果品好,椪柑直径标准,完全符合电商要求的嘛。”他说。
选什么样规格的椪柑、用什么样的包装盒、怎么样装货才能减少物流对果品的影响?这些橘农们原本毫不关心的问题,现在已常能听他们提及。“椪柑蛮好的,到时候一定记得精包装,清楚没有?”离开椪柑地前,赵建飞不忘叮嘱方竹清几句。
赵建飞是80后,在椪柑滞销风波中牵头主动对接电商平台,多方奔走为橘农努力卖橘。橘农的建议,赵建飞早已放在心中,前段时间椪柑还没成熟时,他就已经挨个给原先合作过的各家电商平台递上“卖家秀”。他说:“产量少了品质上来了,销售这块可不能拖后腿,要早谋划才行,村民才能吃下定心丸。”
从滞销时的被动,再到通过电商实现脱销的庆幸,短暂的“胜利”非但没让赵建飞松懈下来,反而促使他思考。“经过这件事,村里的橘农变化很大,那么销售方式也要跟上时代脚步。”他说,村里接下去的计划是,以合作社名义将橘农的椪柑统一打包、统一销售,而电商平台是合作社的首选合作目标。“电商量大速度快,乡亲们也见识过了,都很放心,虽然电商平台要求较高,但我们有信心达到他们的水准。”
从“香榧拍卖”看增收创新
现有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中,在农民和消费者之间大多还有一道甚至几道中间商,削薄了农民利润。对此,磐安县的一个创新做法颇具借鉴意义。
“我家有5棵古榧树,今年收获鲜果229公斤,按收购商的价格每公斤最多只能卖36元,这次通过拍卖达到了每公斤41元。”回忆起第一次接触“香榧拍卖”,磐安县安文街道东川村村民傅加希至今乐呵,“一锤子多出1100多元,真好!”
去年,东川村28棵千年古榧收获的5595公斤古香榧鲜果经过13轮拍卖,每公斤分别以36~56元的价格销售一空,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41.36元,高出市场价每公斤5元。其中,采自“中国香榧王”的鲜果拍出当天最高价每公斤56元。据悉,此次千年古香榧鲜果集体拍卖,是磐安县农产品拍卖的“第一锤”,更是该县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一次大胆尝试。
东川村千年古香榧集体拍卖,由磐安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统一运作,以每公斤36元的价格统一收购东川村全部香榧青果,并邀请拍卖公司和企业进行现场拍卖,拍卖超出收购价部分,由农户和村集体五五分成,此次拍卖,东川村集体经济成功创收1万余元。
磐安是香榧发源地,东川村是该县古香榧树聚集地,仅千年古香榧树就有600多棵。但是,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销售难问题一直存在。“往年到了香榧采收季节,村民们只能坐在家门口,眼巴巴地等着零星的几个收购商上门,为了尽快把自己的香榧卖出去,不得不把价格压了再压,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东川村村干部说,尝试农产品拍卖后,加上磐安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运作,不仅香榧不愁卖,更重要的是村集体还有了收入。“有了钱,村里就可以把老年活动中心好好修一修。千年古树真正成了群众致富、村集体创收的摇钱树。”他说。
据了解,此次拍卖有3家香榧生产企业直接向农户竞价收购,少了中间商环节,农户得到了实惠。浙江合旺香榧股份有限公司一举拍得19棵古榧的香榧。“我们来参与竞拍,就为一颗好香榧。”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磐安生态好,香榧品质好,这样的货源是企业最喜欢的,只要能买到正宗原产地磐安香榧,价格高一点没关系。他表示,接下去拍卖公司还会参加。
磐安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本次香榧拍卖是该县农产品销售方式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以集体拍卖形式销售香榧,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户收入,还能让更多外地加工企业了解磐安香榧,提高知名度,打响磐安古香榧品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