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妙丽 袁华明 市委报道组 谭孝军)从5.81%到1.57%!
不良贷款率下降的背后,是永康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围——
过去的5年,以五金产业闻名的永康,曾经的县域金融生态高地,遭遇由资金链、担保链断裂形成的“两链”风险:不良贷款率一度攀高至5.81%!
通过努力化解,到2018年末不良贷款率降至1.6%,永康终于安全着陆。今年2月底其不良贷款率更进一步降至1.57%,城市信用指数在全国的排名提升了139位,6家银行贷款审批权限重回永康。
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作为观察浙江县域经济的一个窗口,永康突围给我们一个启示:防范金融风险,是关系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在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抓手。
风险骤起
“捆”住企业前行脚步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偏离了这个方向,就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伤害。
回想起前几年的艰难时光,浙江恒泰铝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中安仍心有余悸。2014年底,一场危机不期而至。“恒泰”担保的一家企业临时向吴中安借2000万元还贷,结果贷款一还就被银行拒绝续贷。
“当时我的银行贷款是2亿多元,我们这个担保圈有6家企业互保。”吴中安一下子失去了现金流,公司账上只剩下几万元钱,企业被拖入泥淖。屋漏又逢连夜雨,2016年,“恒泰”自己也面临银行的压贷。
连续多年上榜永康纳税前50强的钢海集团,近几年日子也不好过。与其互保的一家永康企业2014年因“两链”风险导致破产,本身负债较多的“钢海”,又背上该企业3.4亿元的银行债务。
在永康,2013年至2015年间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
追根溯源,则要回到更早的时候。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一向专注制造实业的永康并未受到冲击,被视为浙江“最稳定经济板块”之一。2009年,金融机构开始蜂拥进入这个县级市,“追”着企业放贷款。
“从1991年企业创办到2008年,我们一直专注小口径钢管生产经营主业。” 钢海集团董事长胡红兵告诉记者,2009年至2011年,公司的贷款规模急剧上升,增额几乎是前17年的总和。从未去过外省投资的他,也到云南做起了房地产。尽管公司家大业大,经营也还算稳健,可没想到被互保企业拖累。
到了2013年末,“几乎是用2元的贷款去支撑1元的GDP。”分管金融的副市长吕群勇说。金融之水要精准滴灌实业之田,但若大水漫灌也容易“淹死”实体经济。永康不少企业过去几十年埋头打拼挣得丰厚身家,主业运营良好,其实并不缺钱。这些资金除了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外,不少流向了“赚钱更快”的房地产、矿产投资。
为便于获得银行融资,企业主们开始互相担保。永康经济是典型的内源型块状经济,互保企业多为上下游、邻里亲朋好友,面广、量大,形成盘根错节的网状担保链。
“一条担保链至少涉及6家银行、4家企业。同一条担保链上的企业就如同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一损俱损。” 永康市金融办主任杜奕铭分析说。
农行永康支行副行长邹松云之前在金华分行信贷中心负责风险处置。他向记者勾画永康这波风险链条形成的过程:“过度融资——过度投资——过度担保,少数企业不断放大杠杆,一旦宏观经济下行,再叠加宏观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企业资产出现断崖式下跌,就面临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他认为,永康民营企业大多草根出生,最致命的一点就是缺少对项目的风险把控。“风险把控的根子在于公司治理。”
2012年6月,永康一家健身器材公司由于资金链断裂老板跑路,拖累了互保企业,“两链”风险开始蔓延传导,特别是到了2014年,几乎波及全市60%的规上企业,几乎所有银行都收回了在永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限。
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捆”住了企业,也“捆”住了永康实体经济前行的脚步。“化解‘两链’风险,是永康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战役。这一战不打好,永康经济就要垮。”永康市委书记金政说。
处置焦点
风险企业要不要救?怎么救?
“风险企业”救不救?怎么救?这个度怎么把握?
这是此轮防范风险攻坚战中,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棘手问题。他们认为,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化解“两链”风险,不是救所有要倒闭的企业,而是不能让片面抽贷、高利贷、逃废债等非正常因素造成大批正常企业死亡,从而导致经济呈现大幅衰退。
“守牢实体经济基本盘,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金政说。
然而,对于永康这样一个县级市,很多举措没有先例可循。为了争取政策空间,永康市主动向省里争取,并最终被列为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个试点县市之一,着重在“去杠杆”方面先行先试。
“转贷通”是永康在国内吃的第一个“螃蟹”。
据2014年末数据,永康市企业短期贷款余额达到529.3亿元,超过全部贷款的9成,仅转贷融资支出就高达10亿元以上,50%以上的企业资金链风险由此引发。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转贷环节中银行的抽贷、压贷、延贷行为,转贷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极易引发企业资金链风险。
“最初,政府使用应急资金作为过桥资金,为企业融资贷款解决了暂时困难,但随着出险企业的增多,应急资金明显不够用了。2014年春节刚过,市里就开会讨论如何创新机制。”永康农商银行董事长胡建群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经过激烈讨论和缜密的方案设计,由农商银行承办,于2014年7月推出‘转贷通’。”
“这个项目有三大特点,一是政府主导,市里专门成立了10多个部门组成的永康市金融服务中小企业转贷工作协调小组;二是普惠式,面向永康所有中小企业;三是低成本,免担保,当时的转贷利息是9厘,现在又降到6厘。”胡建群介绍,项目在制度设计上要求续贷银行需在贷款到期前提前完成续贷手续,在贷款到期后的1个工作日内完成转贷手续。
这个创新举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近日,从事防盗门生意的浙江顺天工贸有限公司在永康市中小企业转贷服务中心申请了一笔456万元的“转贷通”业务。企业负责人徐先生表示,“转贷通”推出之前,往往要通过提前控制生产规模、向配件商协商延付货款、跟亲友借钱甚至采用延付员工工资等方式进行周转。
徐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转贷通”贷款月利率为6‰,即100万元一天只需200元。而据了解,社会融资月利率为6%,即100万元一天需2000元,且需按五天一期计算(借一天也要按五天的利息收取)。
“‘转贷通’有效打击了民间非法集资和高利借贷行为。”杜奕铭表示,“最重要的是稳住了信贷规模,对企业来说是用时间换空间,企业得以维持正常运营,直至环境向好。”
化解“两链”风险,对政府的考验在于是否敢担当善作为。尤其是处在不良资产处置这个各方利益博弈的火山口时。
对于风险企业,如果通过破产程序资产变卖简单了事,干部可以不担责,但是对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却可能造成伤害。炒卖资产包的“黄牛”一度很活跃,此间不乏对企业进行恶意追偿、恶意加价、财产分割等破坏性炒作行为。
“炒包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而当地党委政府着眼的是行业、企业的稳定。只有出新招、出实招,才能既帮助困难企业走出困境,又有效杜绝“黄牛”炒买炒卖乱象,规范市场。
永康市创新性地建立以政策性平台为支撑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成立永康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组建国有永康五金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对接银行和资产管理机构,开展不良资产的收储转让工作,通过直接收储,减少中间环节;通过主动收储,加快资产管理公司手中资产包的处置盘活。创新建立信贷规模达100亿元的“拍贷通”项目,为不良资产受买企业提供无缝信贷支撑,形成“永康农商银行信贷+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全额连带担保”的新模式。
这一系列举措,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提供了示范经验,也将永康产业受损影响降到最低。
多方合力
修复企业信用恢复金融生态
当获知永康城市信用指数在全国和金华地区的最新排名后,包括市委书记金政在内的整个永康党政领导班子都悄悄松了口气。不过,他们丝毫不敢懈怠。
他们心里很清楚,修复信用、重建信心才是最难的,永康任重道远。
一度,永康信用环境的破坏度,在一些恶意逃废债行为出现后达到了高点。2017年8月,永康跃升成全省不良率最高的县市区。
逃废债企业往往是涉及担保贷款较多的企业,企业贷款到期不配合,逃废、悬空、毁弃金融债务的行为殃及正常守信企业,使担保链产生风险。
“注册一个新公司,然后把经营、资产、人员全转移到新公司名下。”当地一位企业主告诉记者,这样的金蝉脱壳式逃废债行为,造成同行业之间不公平竞争,养成了坏风气。
“政府采取‘保产业不一定保企业、保企业不一定保企业主’的原则处置风险。”吕群勇回顾说,部分出险企业换壳低价回购原资产包,形成事实上的逃废债,以此逃避法律责任。“我们的做法便是坚守底线、断其后路;严厉打击、堵其退路;有效帮扶、引其走正路。”
从制度上切断后路。永康市出台了经营性资产司法竞拍资格审核办法。“严禁企业主本人及直系亲属低价回购资产包,这是我们的底线。”吕群勇介绍,这样彻底打消出险企业低价回购的念头。
重拳打击恶意逃废债。永康专门成立打击逃废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骨干力量集中实体化办公,开展风险研判。出台警示约谈制度,对约谈事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制裁。公安部门及时出击,排摸查清逃废债企业的资金流向。在本地媒体开辟专栏,公开“老赖”企业名单、重点案件处置情况和联合惩戒举措,营造强大的声势,形成“不敢逃、不能逃、不愿逃”的浓厚氛围,推动信用环境逐步恢复。截至目前,永康共办理恶意逃废债案件66起,立案58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8人。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深受“两链”风险之困的吴中安,体会刻骨铭心,“政府的帮扶是一方面,企业自己也要有态度,借了钱就要还。” 吴中安下决心“瘦身”,卖掉部分副业,变卖了侄子、女儿的别墅婚房,在政府、银行等方面的帮扶下,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一年多时间,他偿还了1.3亿元贷款。“尽管过程很痛苦,但我们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作为一家规上大企业,钢海集团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渐渐走出阴影。“永康企业家交了昂贵的学费,也更加坚定了一心发展实业的信念。”胡红兵说。今年,钢海集团计划要加快机器换人,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这一轮风波,对银行金融机构也是一次考验。农行永康市支行成功化解某集团1亿多元风险贷款,实现了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结合。2015年底,该集团受到担保圈影响风险初显,支行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化解小组,实行“一户一案”。近期,由当地监管部门牵头召开了该集团风险化解协调会,协调各债权银行一致同意该集团承贷主体调整方案,支持新主体持续健康发展,增强企业家长期发展信心。支行行长鲍立军表示,现在企业有信心,我们银行也充满信心。
在金融生态得以修复后,一度严重“失血”的永康经济,正向着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初心,整装再出发。
观点:拧紧风险 “链接扣”
吕志强
从小五金制造到五金产业带,再到五金经济圈,永康经济可以说是浙江民营块状经济的缩影。爆发在永康的“两链”风险,在其他地方可能也有。因此,剖析其化解之道,对于当前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推动新一轮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样本意义。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有效抵押物不足一直是融资难的瓶颈。为破解这一瓶颈,银行推出企业互保、联保贷款,这本是创新。可由于过度融资、经济下行等因素叠加,导致资金链、互保链断裂,引发了风险。笔者以为,这并非互保链本身的错,根本原因是没有拧紧风险的“链接扣”。
拧紧“链接扣”,是化解“两链”风险的治本之策,需要企业政府银行合力而为。
从企业来说,进入互保链要设置门槛。如企业主必须品行端正、信用良好、主业为本、有一定的资金流、较强的资产实力和变现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链条企业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组成互保成长风险基金,一旦链条企业有还贷压力,能及时相助;同时,链条不宜过长。
当然,企业一旦资金流吃紧,首先是自救。如树立重振企业的信心,开展资产核查,砍断与主业关联不大的产业,果断“瘦身”,并设法引进战略投资,实施股权重组等。同时,要与银行保持信息对称,力争银行不抽贷、不断贷,尽快转危为安。
拧紧“链接扣”,政府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永康市成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开展不良资产的收储转让工作,颇有成效,值得借鉴。
拧紧“链接扣”,银行要围绕强化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不要趁企业转贷时单纯从自身风险控制出发随意抽贷、压贷,而是要从市场出发,对一心做主业、市场潜力大、管理较规范的企业实施一企业一对策,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既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能有效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我省银行业协会曾出台以“会商机制”为核心的指导意见,即互保、联保企业出现突发信贷风险苗头时,银行不是简单抽贷,而是充分沟通信息,理性判断企业真实情况,对确需继续注资的及时注资,并由债权牵头银行负责资金监管,封闭运作,约定增贷银行具有优先受偿权。这至今仍不失为化解“两链”风险的好机制。此外,银行要加快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为化解“两链”风险闯出新路子。
(作者为农行浙江省分行高级经济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