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感谢当年嘉兴的洗礼 从小镇观测站走出的国际稻瘟病专家
2016年09月20日 10:16:44 来源: 嘉兴日报 记者 应丽斋 耿俪洳 孔越

  浙江在线9月20日讯 闲暇之余,74岁的程家安总喜欢坐在家里的阳台上看风景。不远处,就是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正是这里托举起他在国际稻瘟病防治领域的权威地位。但他说,能经常撩拨起他记忆深处那根琴弦的却是另一个地方——曾经工作过14年的嘉兴市农科院,以及设在南湖区新丰镇边上的新丰病虫害观测站。

  “时间过得真快啊!嘉兴市农科院迎来60华诞了!一甲子的岁月中,嘉兴市农科院给了我很多很多,我如今所有的一切都奠基于嘉兴,那里有我的青春、我的梦想!”虽时隔几十年,但那段镌刻于心灵深处的嘉兴岁月却清晰如昨。

  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植保系的程家安被分配到嘉兴农科所。“8月份报到,9月份就迎来‘四清’运动,10月份我随工作队下乡,平湖、海盐、长兴……足迹踏遍当时嘉兴地区的角角落落。”程家安说,那是一个纯粹又动荡的年月,“我没有太多从众心理,只觉得自己是搞植保的,在与病虫害打交道的那一刻,自己是最充实的。”于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大部分时间里,程家安选择“躲”在新丰病虫害观测站。那里是他骨子里认为最安全的港湾。

  五六十年来,嘉兴水稻史是一部稻飞虱抗病史。程家安是见证者、记录者,更是参与者。

  1968年,长江流域稻飞虱大爆发,目睹着万亩粮田颗粒无收的惨状,程家安和同伴们心急如焚:怎么办?如果再发生这种情况,怎么做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职业的使命感让他们觉得不能再坐以待毙,必须变事后防治为事前的预报防范。

  那时候,智能化监测还没起步,所谓的预报,只能靠人工每天的田头观测,一片稻叶一片稻叶仔细地查,一丘一丘地算,然后根据过往经验,总结规律。“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如果一亩田有1000只稻飞虱的话,灾情就属于中等偏重,需及时告知农民加大防治力度。生怕有一丁点闪失,我们每天蹲在田里,一件中山装、一顶草帽,早上6点出门,不到12点不上田埂吃饭。”程家安说,每天要查几十块田,查不动就跪着查,膝盖都流出血来,也没觉得有多苦,只是觉得这是他必须做的,查出来的数据要尽快派用场,必须把它做好。就这样,来自省城杭州的程家安练就了一双慧眼:能目测每块田地的面积大小以及产量高低,只要掰过几个叶片,就能知道病虫害轻重。

  积累于程家安那一代人的植保理念,在1987年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年8月上旬,嘉兴查出一亩田有一万多只稻飞虱,情况非常紧急。没有机械地等待上级指示,嘉兴市植保科技人员在浙江全省率先作出预报,要求农民及时加大防治力度,确保了当年粮食丰收。

  对程家安来说,14年的嘉兴工作经历,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实验室里可以写文章,但很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只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结合当地实际、服务当地生产,这样的实验才有生命力,这样的科研成果才有发展力。

  如今的程家安,每个月都要带队到基层调研。他希望在与农民的深度接触中,清楚地了解到底哪些植保方式是农民喜欢的?哪些能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哪些成果同时被市场认可、农民接受?“尽管回到浙大工作已经有38年,但我一直都没离开过嘉兴,一直在嘉兴做系统调查,不同品种不同的播种时期,有哪些不一样的病虫害发生规律?最佳防治策略是什么?我和学生一块一块地比对,目前嘉兴数据在全国田间系统最完整,所分析的规律在全国也是最系统的,防治策略也是最有效的。”程家安说。

  稻飞虱给我国水稻带来的危害一直没停止过。由于水稻生产的丰歉盈余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所以国家越来越重视稻飞虱防治。“十二五”期间,“稻飞虱灾变规律和持续治理基础研究”纳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专家,程家安交出的答卷在成果验收中获国家最高等级的评定。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正是当年嘉兴的洗礼,才让我有今天在国际稻瘟病防治史上的地位。”程家安用泰戈尔的一句诗来讲述他与嘉兴市农科院的这段缘。

标签: 稻瘟病;观测;专家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