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利淮演示竹编手艺
近日,在乌镇子夜路上一家茶馆里,许多人围坐在一个青年人周围,一排竹篾,几把篾刀摆放在他面前。
青年人在讲解竹编的编织要领,娴熟的编织过程,通过网络传到了几千名爱好竹编的网友眼前。传统的竹编手艺,与眼下当红的网络直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青年人名叫钱利淮,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他的作品还被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收藏。
当他离开大学校园,拿起祖辈都已放下的篾刀时,也面临着传统手工艺在当下如何存活的困惑。
醉心老手艺 传承乡土竹编工艺
“如果竹编只能做工艺品,那真的也没意思。”
钱利淮认为,竹编是可以进入大众的生活的,如果这门手艺只能做工艺品,那生命力一定不强。
十几年前的乌镇陈庄村,用竹编做成的米篓、竹篮随处可见,伴随着钱利淮的童年生活。如今,曾经的竹编制品被更结实耐用的塑料制品取代,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使在农村也不多见了。
在大学里学习“工艺设计”专业的钱利淮,以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些古老“日用品”的时候,发现其中蕴含了特殊的美感。
钱利淮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大胆的决定,传承与发扬乌镇的竹编手艺,创办“竹芸工房”,因为做竹编“有意思”。
这个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反对,以及周围人的不理解。“好好的一个大学生,为什么要做这种农村里的活儿。”钱利淮说,“当年还不像现在,人们讲审美,讲体验,认为做这种传统行当看不到未来。”
事实上,在决定从事竹编事业以前,钱利淮没有做过一件竹编制品,他一边摸索,一边在全国拜访名师,东阳竹编大师胡正仁收他为徒,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在创业初期,钱利淮走的是“精品”竹编的道路,他是最早开设竹编网店的人之一,由于手艺精湛,造型不落俗套,他的竹编作品贵的可以卖到上万元一件,在工艺品界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获国匠荣誉 专注竹编基础教学
今年,钱利淮和汪涵、李宗盛等一起入围“国匠荣耀·传承奖”,能获得这个由文化部非遗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单位支持的奖项,代表了业界对竹编工艺以及钱利淮本人的认可。
尽管在业界有了一定知名度,竹编网店的收入也不错,钱利淮却又觉得“没意思”了。
“我一个人做竹编做得再好,也就只能做几件竹编工艺品,供人赏玩一下。”钱利淮说,“我希望能有一批人一块儿玩,把竹编文化推广开去。”
于是,去年,钱利淮把“竹芸工房”从陈庄搬到了桐乡电子商务中心,走上了竹编文化与技术的传播之路。
此前,市面上还没有系统的竹编制作教材,手艺全凭师傅口耳相传。
在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传播效率太低,一套成熟的竹编教学体系必不可少。
现在,钱利淮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编制科学的竹编教学材料,并定时开展教学活动。
在钱利淮的推广带动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约5000人的竹编爱好者社区,包括大学学生、教授,和企业白领、高管,他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钱利淮在桐乡举办的竹编教学课程。
现在,钱利淮的竹编课堂已经走出了桐乡,在诚品书店、无印良品等门店都开设过竹编教学课程。
挖掘日用价值
互联网传播竹编文化
在从事竹编推广的道路上,钱利淮也有过“无力”的感觉。
“就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做这个事情,没有同行可以交流,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在那段感到困苦的时期,钱利淮曾萌生过放弃的念头,“想找个工作上上班,也挺好的。”
但是,想来想去,他还是觉得,做什么工作都没有钻到竹编世界有意思。
“竹编这门技艺要传承与发扬,就要发掘它的日用价值,先是让更多人了解竹编。”钱利淮说。
“你们没有亲手做过一个竹编,就不知道他的魅力在哪里。”钱利淮说,竹编其实非常适合现代人减压,放在家里既实用也美观。
互联网让五湖四海喜欢竹编的朋友聚集到一起,也让钱利淮发现了新的教学形式,就是做直播。
仅10月,钱利淮在创客空间凤歧茶社等就做了四场竹编DIY教学直播,每次都有近千名观众,“这对于这么一门小众手艺来说,已经非常不错了。”钱利淮表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