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一场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上演,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全市12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市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向市民展现了桐乡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非遗是每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而“传承”,则一直是桐乡非遗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非遗文化像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要继承发展,就需要越来越多新鲜血液的注入。”市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褚红斌说,从2013年开始,桐乡陆续在河山镇中心学校、乌镇民合小学、崇德小学、石门镇中心小学等12所学校建立了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组织传承人上讲台授艺,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群。
板弦声声、皮簧阵阵,临水的古戏台上,石门镇中心小学学生沈志铖和潘彬辉演绎的“三跳”节目《兰花指》赢得了阵阵掌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跳”传承基地学校,石门镇中心小学一直致力于“三跳”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推广。“我们把‘三跳’融入平时的教学中,有‘三跳’社团,有校本课程《韵河三跳》,不仅有专门的老师教授这门曲艺,‘三跳’非遗传承人邱学良也是学校的外聘老师。”该校相关负责老师说,在传承这门非遗技艺的同时,学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改编曲目,使其朗朗上口,便于传唱。这几年,也屡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在“蓝印童心”的展示区内,崇德小学带来的香包、头巾等蓝印花布创意衍生品令大家爱不释手。前来参观体验的孩子们纷纷迫不及待地围上围裙,体验起了这一流传了千年的非遗项目。绘图刻版、印染,忙得不亦乐乎。“希望可以在参与体验中,加深孩子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看着儿子在一旁专心绘图,市民王强深有感触地说。
从2011年起,崇德小学就把蓝印花布这一传统特色文化与学校的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少儿蓝印花布课程,探索其活态传承之路。同时,定期邀请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项目传承人来校指导。如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走进学生课堂已有五六年时间,不仅让很多学生了解了这项传统技艺,更培养了一批小小传承人。
这边的孩子正做着“小小染布家”,而那边来自植材小学“竹芸工坊”社团的孩子则熟练地插、穿、扎,为前来学习的孩子演示着竹编的技巧。五年级的学生祝王瑶加入社团已有两年时间,从前零基础的她如今已经可以编制花篮、动物等精美作品,姑娘说自己很有成就感。“2014年开始,竹编走进了乌镇植材小学。希望在传承这样一项传统技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坚韧的耐心。”该校副校长徐玉明告诉记者。
据悉,除了非遗项目的展示和体验外,当天还进行了首批“非遗小传人”和“优秀传承老师”的颁奖典礼,同时还向全市广大青少年发放了一份倡议书,号召更多人加入到传承桐乡优秀文化遗产的队伍中,留住桐乡文化之根,传承桐乡非遗之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