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园里的人工湿地。
“这可不是普通的湿地景观,它能化腐朽为神奇。”顺着张惠忠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个占地约1300平方米的水池里,亭亭玉立的翠芦莉“霸占”着水池大半部分的面积,此时,花开正艳,满目芬芳。近处,碧绿的狐尾藻挤挤挨挨,就像一床厚厚的大棉被盖在水面上……
“没什么特别?”似乎是看出了记者的疑惑,张惠忠说,这是上个月底刚刚完工的人工湿地,但其实它并不仅仅是景观带,还是一个污水净化装置。种植翠芦莉和狐尾藻也不光是为了营造景观,更是为了控制水质污染、降解有害物质。
农业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小而美”
张惠忠在湘家荡区域经营着232亩蓝莓种植园。“蓝莓对土壤和水质的要求比较高。”为了保障水果品质,去年12月,这项由中科院主导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项目正式落户张惠忠的蓝莓种植园。
“等验收通过后,蓝莓园里产生的农业污水就必须历经三关,之后,既能重回种植区,实现循环利用,又达到国标一级A排放标准。”张惠忠脸上满是期待。
这个能净化水质的湿地景观里,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
“人工湿地系统由水生植物、微生物、低等底栖动物以及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填料层组成。”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尤建宏告诉记者,从土壤里流出的污水进入湿地系统后,经过第一道“关卡”就要被去除其中的固体颗粒。“湿地床体上有很多土壤胶体,这些胶体具有极强的吸附性,能够截留和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这种物理过滤吸附是人工湿地系统拦截水中污染物、净化污水的重要手段之一。”
“水生植物对于净化污水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尤建宏介绍,植物具有分解和转化有机物和其他物质的能力,通过吸收同化作用,能直接从污水中吸收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促进自身生长,而水中的铵盐、硝酸盐以及磷酸盐被植物吸收后,将随着植物被收割而离开水体。其次,植物的根茎叶都能吸附和“采集”污水中的重金属。此外,植物还能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加水体活性。
“第三关就是湿地系统中的微生物,它们可是降解水体中污染物的主力军。”尤建宏说,通过微生物作用,污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能够得到降解同化,成为微生物细胞的一部分,其余变成对环境无害的无机物质回归到自然界中。
“治水需要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并举,所以,蓝莓园项目还将进行测土配方,指导工人合理施肥施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尤建宏说,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接排入河道,也能再回种植区循环利用。
生猪养殖“三废”处理 点“污”成“金”试验场
走进新丰镇镇北村五丰牧业生态养猪场,仿佛走进了一个湿地公园。牧场两面环水,人工湿地里狐尾藻的种植面积达150亩,相当于猪舍的3倍。这家占地120亩的牧场,是省内首家采用狐尾藻治理养猪废水的养殖场,现有生猪存栏量5000头的牧场里沼液全部成了无色无味的清流,在碧绿的狐尾藻中间流淌。
五丰牧业的这项治水新技术正是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研发的。
其处理养殖废水都经过4道净化程序:固液分离池、沼气池、生物基质池和五级人工湿地。其中最后一道程序,正是五丰牧业公司的治水秘诀。
在生物基质池,池中的水尚且颜色乌黑,散发恶臭,但逐层经过五级湿地后,水质逐渐清澈起来,气味也开始变淡。到第五级湿地,水的外观澄澈干净。尤建宏介绍,经过最后一级湿地净化后,水中COD(化学需氧量)不到每升100毫克,氨氮、总磷等所有污染指标均大幅下降。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猪舍冲刷,循环利用后再进入污水管网,实现污水零排放。
“狐尾藻吸收沼液水,净化水质,长大后的狐尾藻又可以作为青饲料饲养生猪,差不多40天就能收一茬,既处理了沼液,又提升了猪肉品质。”总经理蔡丽阳觉得,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中科院治水示范区 “长短结合”修复生态
说起以前的新城街道和睦桥港,住在这里的居民孙老伯连连摇头,他告诉记者,和睦桥港处在秀洲区商圈中心地带,人口密度大,两岸以前有多个污水量非常大的排污入口,河道水质“黑得像墨汁”,而且臭不可闻。“现在,五水共治让小鱼小虾都回来了,生活环境也像画一样美了。”
新城街道治水办主任孙华心里明白,彻底解决孙老伯们这块心病的正是因为有了科技的助力。2014年8月,秀洲区治水办牵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为该街道辖区内和睦桥港等4条黑臭河道引进了科技生态治水项目改善河道水质工程。“方案主要包括控制源头、河床底泥活化改造、生态绿床拦截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最后重新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孙华告诉记者,仅用了半年时间,4条黑臭河道就达到了Ⅲ类水标准并且稳定至今。
早在当年4月,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科院上海分院、省科技厅、嘉兴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关于支持推进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战略合作协议书》。《协议书》明确将在嘉兴建设150平方公里的中科院“五水共治”示范区,立足嘉兴、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为浙江省科技治水和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
据了解,截至目前,利用中科院治水技术,嘉兴全市已经完成生态修复治理河道51条,总长31.6公里,项目实施后,相关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治水讲究长短结合。”尤建宏表示,短期内要把劣Ⅴ类指标降下来,长期还是要恢复河道生态能力和自净能力,“要运用更多的科技成果来实现低成本的治水方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