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晚,接到居民投诉,城南农贸市场附近有店铺无证经营且有违章搭建情况;17日上午,街道市场监管所与‘无违建’创建办赴现场巡查并开出整改通知书;20日,违章搭建拆除完毕,相关证照正在办理……”在海宁市硖石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的网络平台上,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进度轻松掌控。
“现在,基层治理信息‘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一般问题‘两个工作日内受理,七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已成为惯例。”综合信息指挥室副主任俞海松说,“放在以前,遇到这样的事要循着条线一级级往上找,涉及几条线的,还得开个协调会,前前后后处理十天半个月也不稀奇。”据统计,今年6月硖石街道通过这一平台收集并处理完成各类民生问题242个,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仅为42个。
“千条线”如何编成了一张网,拧成了一股绳?
对千头万绪的有效梳理,来自一场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基层多年呼吁、高层多年重视的‘四个平台’建设,通过强化制度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既解决了基层政府不完整性的问题,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水平。”海宁市编办相关负责人说。
2016年1月,海宁市正式启动“四个平台”建设,通过整合资源,合并同类项,统筹构建起了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海宁全市12个镇(街道)统一设置了综合信息指挥室,通过实行扁平化管理,统筹协调指挥“四个平台”及区域内各条块的管理服务力量,承担信息汇总、综合研判、流转督办、绩效评估等工作职能,形成社会治理和网格事项的受理、分析、流转、处置、督办、反馈、考核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了对“四个平台”的统一指挥、及时响应、协调联动和有效处置。同时,12个镇(街道)构筑起了824个全科网格,将行政执法、环境保护、安全管理、食品药品监管等民生服务事项纳入网格,统筹职能、力量、资源和经费,构建“一张网”工作格局。
为解决镇(街道)“看得见、管不着”和责大权小的问题,海宁各地创新体制机制,随着“综合信息指挥室+四个平台+全科网格”的基层治理结构确立,镇(街道)统筹领导、相互协同转变,职能清晰、权责统一、功能集成、扁平一体、便民高效、执行有力的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渐成型。
强化镇(街道)对派驻机构人员的属地管理和刚性调控,是“四个平台”建设的关键和灵魂。“以前,我们工作直接向海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汇报,基层的有些问题‘看得见、管不着’。现在在街道里‘一口锅吃饭’,‘串联电路’变成了‘并联电路’,工作中反应更快,跟街道的兄弟部门联系也更紧密了。”马桥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中队长廖爱民说。今年3月底,海宁市通过深化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向镇(街道)下沉人员548名全部到岗到位,4月起工资发放等均已实现属地管理。
覆盖市镇、功能集成、运行协同,海宁正切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推动形成具有海宁特色、顺应发展规律的基层治理探索实践方向。据统计,整合后的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已交办镇(街道)处理2206件,服务态度满意率达98%以上。镇(街道)“四个平台”还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4件,受理并妥善调处信访328件。今年1至6月,海宁全市刑事警情数同比下降26.66%。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