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间,对着乐谱用手中乐器抒发情感,抑或将纯真梦想用画笔呈现到纸上……这些城里孩子习以为常的休闲方式,对安徽东至县大山里很多留守儿童来说,却是那么遥不可及。“幸好,潘老师来了,她让我们体会到了音乐、美术、书法的精彩。就连过去性格极内向的女孩,现在也在县里拿了书画大奖,不爱学习、经常跟同学打架的男孩,现在成了大家都很佩服的吹笛手……”同学们口中的潘老师,就是来自嘉兴新丰的潘美龄。
结缘花塘——
在废弃教室里办起公益艺术课堂
现如今,潘美龄已在东至县大山里废弃的村落小学生活了近3年。近百名留守儿童在她的带领下,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
“我和东至县之间,应该是命中注定的缘分。”2014年秋,潘美龄跟随中科大中华文化大学堂,到东至县陶公祠追寻陶渊明足迹。这一次寻访,在潘美龄心中种下了“种子”。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再次来到东至县,她选择在一座深山小寺庙里住下,每天写小篆抄心经。“那会就已经有大人把孩子带来,想让我教他们书画了。”她说。
山里用水一直不便,特别是冬天。在村小组长的建议下,潘美龄搬到了山下一个废弃了近10年的花塘小学里,将一楼一间旧教室简单改了改,就这样住下了。条件虽然简陋,但很快潘美龄就找到了让此行更有意义的事——为山里对艺术感兴趣的孩子,开展免费的艺术启蒙教育。
“我当代课老师的时候教过音乐,有一定的教学基础。书画一直是我的爱好,再加上山上寺庙的一位老陈师傅曾经做过歌舞团的乐团指挥,我们两个商量后,觉得这个事能做起来。”潘美龄说,当时找遍了整个学校,发现有一间教室里的黑板还能用,再加上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小板凳,“花塘公益艺术课堂”就这样开了起来。
爱暖花塘——
艺术启蒙的同时当好知心姐姐
从完全不懂音名、唱名的孩子们,用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神坐在小板凳上,跟着潘美龄用稚嫩的声音唱出“do、re、mi”时,潘美龄觉得眼前这个破旧的教室,瞬间有了音乐殿堂的夺目光彩。
接触时间长了,孩子们慢慢对潘美龄产生了依赖。家里有什么不顺心的都愿意和潘老师分享。有一个女孩叫云云,家庭破裂,跟着爷爷生活。刚来时,已经8岁的云云嘴唇总是显出不健康的紫色,经常需要打点滴。云云是那种聪明但自尊心极强的孩子,第一次来上课,吃午饭时,别的孩子先盛了饭,云云落在后面,她就不吃饭跑到楼上一直哭。其他人想上去劝劝,潘美龄说:“让她哭够再说,没有人亏待她。”等云云下来,潘美龄对她说:“吃不吃饭是你自己的事。但今天,就算把你的饭都拿走了,你也没理由哭,世界不会以你为中心。”对云云来说,潘美龄这天说的话让她终生难忘。
后来的云云,坚持学二胡、葫芦丝和书法,做作业特别认真。上次回嘉兴,潘美龄特意找篆刻老师为云云求得一枚闲章——“心怡”,意思是云云内心已经很成熟自在了。今年儿童节,云云代表学校参加东至县里的书画比赛还拿了奖。潘美龄说,云云如今的状态让她特别开心,艺术的阳光照进了孩子的内心。而她,早已忘了教育过程的漫长。
情系花塘——
嘉兴爱心人士援手筹集善款
慢慢地,“花塘公益艺术课堂”在当地有了一些名气。附近一些小学知道后,专门把闲置课桌椅送了过来,还有一些爱心人士送来了学习物品,“花塘公益艺术课堂”的条件稍微有了改善。如今,固定来潘美龄这听课的孩子有40多个,登记名单上则有近百人,规模超过了当地一些农村小学。
但是,最近花塘小学的去留问题难倒了潘美龄。“学校被确定为危房,当地教育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劝我暂时搬离。”潘美龄不想放弃“花塘公益艺术课堂”,但如果维修废弃学校,工程量巨大。当地教育部门特意在废弃的花塘小学前给潘美龄划了一块空地,允许潘美龄造一个四合院继续开设艺术课堂,教育部门还给了一些补助。但这些钱用来造房子还远远不够,潘美龄四处求人,希望找到爱心人士提供赞助。
为了支持潘美龄继续“花塘公益艺术课堂”的梦想,嘉兴市公共关系协会的会员们行动起来了。蒋国华、冯星、陈怀章、柴文保等在得知同为协会会员的潘美龄的情况后,纷纷伸出援手,短时间就筹集了“花塘艺术公益课堂”改建善款10.6万元。7月25日下午,嘉兴市公共关系协会和“爱加艺”艺术公益项目一起举行了善款捐赠仪式,把筹集的这笔善款转交给了潘美龄。“虽然改建还有很多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有善心和决心,总是能把事办成的。”潘美龄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