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驱动、第一优势。
9月25日至27日,2017“星耀南湖”精英峰会将隆重举行。16场主题活动、20余名外籍专家、30余名院士专家、300多个创新项目产品、200多名特邀海内外精英人才……本届峰会深入贯彻“四个强省”战略部署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人才接轨上海,围绕“G60科创走廊·全域孵化之城:人才的使命与展望”主题,为人才、企业、项目搭建合作桥梁。
10年的逐梦前行、10年的砥砺奋进,“星耀南湖”精英峰会,已经成为长三角颇具影响力的人才与智力盛会。
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区域化,嘉兴打出“四化”组合拳构建人才汇聚“强磁场”,为打造具有国际化品质的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已引进“国千”专家182名、“省千”专家148名,省领军创新创业团队4个,遴选“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领军人才809名,领军人才企业近五年累计纳税达9.3亿元,并进入年纳税额增幅35%左右的高速增长期。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58个。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89%,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5.8%、38.5%,分别列全省第一和第二。
瞄准国际化方向:
全球布局建设离岸孵化器
今年5月12日,“嘉兴·海宁·伦敦海纳孵化器”在伦敦金融城WeWork众创空间揭牌成立,4个项目进行现场路演;5月16日,“嘉兴·平湖·慕尼黑海纳孵化器”在慕尼黑原西门子工业园区揭牌成立,8个项目机构现场对接;5月25日,“嘉兴·嘉善·纽约海纳孵化器”在纽约华尔街附近揭牌成立,4个项目选择进站孵化……回首2017年5月,嘉兴接轨国际步伐铿锵。伴随着八大海纳孵化器在全球的“落地生根”,嘉兴加速提升人才工作国际化水平,拉开全球招才引智大幕。
开通越洋引才“直通车”,嘉兴并非首次“试水”。早在2011年,嘉兴便在英国伦敦建立了首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之后在日本、德国等国相继“落子”。截至2016年底,我市已经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点14个。
既引人才,也引项目。2016年5月,在海外人才工作站点基础上,我市首个离岸孵化器——“嘉兴·硅谷·海纳孵化器”在美国硅谷揭牌成立。运行两年多来,该孵化器建立了项目征集、筛选、入驻、孵化、出站、落户等管理制度,并通过高附加值的创业培训、配套服务及后勤保障,形成了与嘉兴联动的工作机制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成绩的取得,让嘉兴在深思熟虑后做出再在全球布局建设7个海纳孵化器的决定。
“此次‘版图扩张’,也是嘉兴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紧密合作、积极探索的一种‘人才+项目+资本’的新型引才方式,能有效推动人才项目‘孵化在海外,转化在嘉兴’。”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海纳孵化器已累计入孵项目141个,带土移植37个。省委书记车俊批示肯定该项做法,并在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与地方(嘉兴)合作,在海外、在国外与我产业对应的地方,设立引才孵化器,这是个很好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和认真总结。
离岸孵化器,是我市实现与国际渠道接轨的一次探索。实际上,瞄准国际化方向,我市还着力在制度接轨和环境接轨上下工夫。引进外籍院士专家,设立“海外工程师”资助项目……在引进、培育、使用等多个环节的人才制度设计上,我市加强创业创新的国际链接,重点瞄准国际资源、突出国际化特征和程度。同时,我市还从保障人才生活角度出发,谋划形成具有国际化品质的公共服务配套,强化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真正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提升市场化水平:
充分发挥“无形之手”作用
企事业单位、人才中介组织等引进和举荐人才,根据引进人才层次最高给予50万元奖励,并根据人才创业企业发展情况可再次获得相应奖励;聘请“引才大使”,完善引才奖励机制等,全面提高引才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投资机构及其基金管理人投资我市顶尖人才、高端人才创业企业,根据基金属性、规模和投资金额,单家投资机构可申请获得累计最高300万元的补贴,基金管理人可申请获得该基金实际投入额1%的奖励;
……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的步伐不断加快,今年初,嘉兴聚力打造集聚、竞争、优质、多元四大生态,推出《关于打造人才最优生态,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我市“史上力度最大”的人才新政。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构建“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竞争生态”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并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而它,正基于多年来具有嘉兴特色的“加减乘除”市场化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的逐步成型:
简政放权做“除法”,深化改革破“阻力”,通过人才审批精简化、人才流动自主化、人才评价多元化,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市场导向、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体系;
微观管理做“减法”,培育主体添“动力”,在公共服务社会化、人才引进专业化、人才载体市场化上下工夫,促进政府转变职能,从“前台演员”转到“后台导演”,并注重培养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让下放职权接得住、接得好;
市场搞活做“乘法”,驱动创新激“活力”,坚持人才产业融合化、人才市场体系化、人才主体多元化,促进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实现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
宏观调控做“加法”,牵头抓总聚“合力”,明确在人才工作协同化、人才抓手系统化、人才环境生态化中,政府既要善于“松手”,又要善于“援手”。
“实践证明,只有在人才的发现评价、培养开发、选聘使用、流动配置、激烈保障等一系列环节大刀阔斧进行市场化改革,有效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形成政策新优势和集聚人才新动能,进而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制度驱动’、‘市场推动’转变。”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5月,中组部在嘉兴召开“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经验交流会。嘉兴实践获中组部领导肯定。
注重品牌化特征:
“红船服务”总联盟做成样本
“如果没有‘红船服务’总联盟这个‘娘家’,我的创业可能还只是停留在梦想阶段。”浙江蔚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天翔感慨地说。
2016年5月3日,嘉兴“红船服务”总联盟成立。总联盟全面整合了我市现有的各类服务联盟,并向各县(市、区)延伸触角,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据了解,如今的“红船服务”总联盟,已拥有10个子服务联盟和7个县(市、区)分服务联盟,并与25家政府职能部门、10多家金融机构及创业助理团、创业导师等联动发力,共同打造汇聚信息、政策、人才、党务等各类资源的互联互通互享平台。
在构建“一体化”联动制度体系外,总联盟还致力于搭建“一站式”高效服务平台、健全“一条龙”长效服务机制。在平台搭建上,线下各类专场专项对接活动火热开展,线上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最新信息,网络需求互动申报系统第一时间了解问题、解决难题。在机制健全上,总联盟下设各子联盟及各部门,每周一到周四18:30至20:30到落帆亭挂牌开展轮值服务,接待来访人才、企业。据统计,截至目前,总联盟已开展各类人才专项对接活动53场,达成合作意向30多个,累计帮助人才、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00多个。
“‘红船服务’总联盟理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的三对关系,是一个好平台,是基层非常好的实践样本。”2016年12月,在实地参加众创服务联盟专场活动后,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给予高度评价道。
人才工作品牌化,是打造人才工作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形成特色服务外,我市还着力开展具有影响力的人才活动、建设汇聚高端要素的人才平台。自2008年举办至今的“星耀南湖”精英峰会,便是我市人才工作的一张“金名片”。“红船杯”嘉兴全球创业创新大赛、嘉兴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等也是遐迩闻名。即将召开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组部将举办“互联网人才论坛”。与此同时,我市正通过整合优化、提档升级等方式,推进人才平台建设,提升人才平台能级。
加强区域化统筹:
谋求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今年初以来,全市累计在上海举办大型人才推介活动20余场,引进院士1名,“国千”专家23名,申报“红船杯”嘉兴全球创业创新大赛248名,签订并推进一批院(校)地合作协议……这是一组嘉兴人才接轨上海的最新统计数据。
今年4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打造浙江与上海创新政策率先接轨地、高端产业协同发展地、科创资源重点辐射地、一体化交通体系枢纽地、公共服务融合共享地,为浙江全面接轨上海提供示范,成为嘉兴的新使命。
全面接轨上海,人才工作不可或缺。作为服务中心大局的“重头戏”,我市持续推进人才工作“沪·溢”计划,重点实施10个“一批”,深化与上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
借鉴上海人才工作经验,嘉兴“585”人才工程谋划部署,其中“人才接轨上海行动”放在“8大行动”首位,在“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中专章明确接轨上海工作;重点关注和研究上海人才新政,吸收符合嘉兴实际、引领嘉兴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双休人才”计划,重点吸引上海高端人才来嘉兴创业创新等等。
4月22日,嘉兴市政府、南湖区政府与上海大学签署《共建上海大学(浙江)新兴产业研究院合作协议》,“两中心两基地”建设随后启动;5月15日,嘉兴市政府与同济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经济转型、城乡建设、人才交流等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利用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多、质量高的优势,我市主动对接大院名校,深入推进市校合作、院地合作。
与此同时,我市以创新券等形式,推动与上海在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要素市场、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产业转移等领域的无缝对接和互联互融。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建设紧锣密鼓。
以建设全域孵化器和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为契机,将做好域内外统筹文章,主动融入大上海、大湾区,积极搭建沪杭地区的多元化合作渠道与途径,努力形成人才资源同开发同受益的新格局。紧扣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我市还将动态调控和优化人才引育结构,注重建立区域间人才协同创新体制机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