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初心在身边丨中国巨石:嘉兴飞出世界玻纤领头雁
2018年06月20日 11:02:20 来源: 嘉报集团

  中国巨石从最初的一个总资产不足20万元的作坊式小厂,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成长为一个总资产超240亿元的世界玻纤领军企业。公司多年来一直在规模、技术、质量、市场、效益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总产能超140万吨,拥有嘉兴桐乡、江西九江、四川成都、埃及苏伊士、美国南卡五个生产基地,并设立了巨石南非、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香港等贸易型控股海外子公司,建立了全球营销网络。

  2018年5月28日,京杭大运河畔的桐乡,中国巨石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建设现场一派火热,首线15万吨玻纤生产线项目厂房主体结构已具雏形。整个新基地建成后,中国巨石桐乡生产基地的玻纤纱总规模将达到125万吨,电子布产能10亿米,从而实现桐乡总部玻纤产能翻番的目标。

  同一时间,尼罗河畔红海之滨的中国巨石埃及工厂里,每年20万吨的玻纤产品从这里下线被运往欧亚大陆和北非,这里也是中国玻纤行业海外最大的生产基地。

  还是在这一时间,北美密西西比河沿岸的美国南卡罗来纳州里奇兰郡中国巨石美国工厂建设基地,标准厂房已经完成建设,美国员工和中方负责人正在协调设备入场,预计明年即可实现投产。

  伴随着中国巨石从小作坊成长为世界玻纤领军企业,经常有人问起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这样一个问题——“1972年您扛回第一台拉丝机时,想过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不曾想,也不敢想。” 每一次,张毓强都会这样干脆地回答。

  回首40多年的企业历程,张毓强感慨万分,“很多人说我眼光超前,决断稳准狠,我想说都是市场教会了我。企业决策过程中,要始终以市场为准则,再结合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考虑,基本上方向不会走错。”

  可以说,中国巨石的成长史,就是嘉兴、桐乡企业喜沐改革开放春风谱写的一曲奋进之歌。

  搭上改革早班车

  1972年,一个名叫“石门东风布厂”的作坊式小企业在石门镇奄奄一息。年轻小伙张毓强在那一年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从江西九江玻纤厂扛来了一台简陋的拉丝机,1973年,企业采取陶土拉丝工艺生产玻璃纤维,原始落后的技术并没有将企业带出困境,企业依然徘徊在生死的边缘。

  198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桐乡一带开始兴起搞乡镇企业,张毓强也搭上了改革开放的早班车,当时厂里的总资产只有19.5万元,他用向银行借来的88万2000块钱毅然带领全厂干部职工进行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革,大胆采用当时在国内先进的代铂炉生产工艺,并一鼓作气开发了打开市场的热塑性塑料专用增强纱,为企业的发展掘了第一桶金。

  1989年,张毓强带领企业,迈开了体制创新的步伐,开创了桐乡县企业试行股份制改造的先河,成立了当时桐乡县的第一个股份制公司——桐乡振石股份有限公司。至此,公司在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两大领域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

  1992年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更坚定了中国走改革开放之路。也就是这一年,张毓强宣布,要带领公司进军桐乡经济开发区,谋求更大发展。

  也就是在开发区,巨石成功建设了当时国内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年产8000吨中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自此,开启了问鼎世界的新征程。

  “混改”基因激发活力

  1993年3月18日,张毓强领导的桐乡振石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其他4家单位,组建成立了桐乡市巨石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入驻桐乡开发区的企业。“巨石”这个名字正式亮相,也由此迈出了“混合”发展的第一步。

  199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巨石遭遇巨大危机,产品严重积压,发展举步维艰。此时,国外行业巨头与一家建材行业里的中央企业,同时向巨石投来了橄榄枝。为了振兴民族工业,巨石果断选择同央企进行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合作。这家央企就是现在的中国建材集团。巨石有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感,央企也想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双方一拍即合,走到一起,开启了巨石发展的新篇章。

  1999年,中国建材集团与巨石集团的母公司——振石集团等四家企业牵手,发起成立中国化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巨石前身),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巨石上市募集了2.1亿元资金,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而且开始筹建当时国内最大的年产1.6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并于2000年底建成投产。至此,巨石玻纤产能与出口双双跃居全国第一,也由此奠定了巨石进入全球玻纤行业第一集团军的基础。

  2001年,恰逢国家鼓励引进外资,巨石积极响应号召,引进外资,进一步改善了企业的股权结构,增强了企业活力,激发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2007年,联想弘毅投资巨石,助推了巨石的快速发展。巨石在中西部的持续投资,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玻纤新材料基地。2008年7月,一个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年产60万吨玻纤生产基地在桐乡建成,巨石坐上世界玻纤头把交椅。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让人倍感欣喜的是,巨石生产规模的扩张,不仅是金融资本的简单投入和产品产量的简单增加,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领先和品质的保障,依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巨石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心技术——全世界超过10万吨级的池窑拉丝生产线技术,中国巨石独有;自2009年E6玻纤问世,这是第一个取得国际专利授权的、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玻璃纤维配方,如今产品已迭代到E8;在玻纤行业的关键技术浸润剂技术领域,中国巨石拥有话语权……

  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

  产能不断扩张的同时,巨石的销售版图也在不断拓展。

  一场始于1995年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为巨石铺陈出如今恢弘的“走出去”战略。

  “初期的‘走出去’是单纯的产品走出去,目的是利用国外巨大的市场扩大销售,创造利润。”张毓强说。

  不过,随着产品走出去倒逼的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技术改进,以及公司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和对国际玻纤生产竞争对手的威胁提升,欧洲玻纤巨头们开始了对中国玻纤的反倾销诉讼“抵抗”。

  为此,2012年前后,中国巨石海外建厂战略正式启动,首选毗邻欧洲、零关税、规避反倾销、劳动力资源丰富、未来本土需求旺盛的埃及建厂。

  经过五年的建设,巨石埃及年产20万吨玻纤生产基地已经全面建成。埃及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欧盟市场,以及周边的土耳其、中东和北非市场,产销率超过100%。

  2016年,中国巨石在美国投资3亿美元建设年产八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将生产基地建在玻纤发源地和全球玻纤消费最大国家。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巨石深感‘以国内资源供应国外市场’的老路子走不通了,眼下只有走出去,将国外的人才、土地、能源等资源为‘我’所用,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在美国建厂,就是为了做到市场前移、研发前移、人才前引。”张毓强反复强调说。

  从单纯将国内生产基地的产品卖到国外市场,到玻纤产能的战略转移,近年来,中国巨石走出一条将海外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到国外市场的新路,实现“以外供外”的新盈利模式。

  “面对世界经济多重风险和挑战,习主席精准地开出药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这一点,给予了我们先行一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极大的鼓舞。”张毓强表示,近年来,中国巨石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市场分工,敢于融入世界。下一步,中国巨石将继续“勇敢地走出去,坚定地走下去,健康地走回来”。

  根据中国巨石的战略目标,他们正在加紧调研东欧、南美、东南亚等地区,加快巨石的全球化布局。

  巨石成功的基因和秘诀在哪里?张毓强坦言:“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偶然性,往大了说就是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的困难出现在人家之前,所以走出困境也在人家之前。”

  从技术创新到精细化管理,从走出去发展到智能化布局,巨石始终坚持走的比别人早一点,想的比别人多一点,做的比别人好一点。

  张毓强说,“由于前期决策的正确,从去年开始的5年时间里,我们仍将比同行有领先优势。5年后的事情说不好,同行或许会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我们需要在未来5年,走向新的高度,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因此,我们瞄准了智能制造。”他说,“实现这一步谈何容易,至少需要5到10年时间。但这一步若是走好了,能够让我们比同行至少再领先5年。”

标签: 红船;巨石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62039654350200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