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初心在身边 | 南繁北育廿九载 只为苍生谋稻粱
2018年06月22日 09:33:15 来源: 南湖晚报 曹起铭 陈纲 摄影 陆巍

  ●践行者·画像

  姓 名: 黄海祥

  职 业: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研究室副研究员

  个人荣誉:2010-2012年度嘉兴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2014年嘉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践行感言: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欢笑。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将不断弘扬红船精神,为了祖国的粮食安全努力工作、不断创新。

  “育种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把‘高富帅’和‘白富美’撮合到一起,以改善水稻的遗传性状。”谈起自己的本行,嘉兴市农科院水稻育种研究室副研究员黄海祥言辞幽默,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了育种工作付出了多少光阴和汗水。

  从业三十年来,黄海祥用20年专注于长粳米选育,率先育成江浙沪第一个长粒晚粳新品种。在育种的“奥林匹克”中没有止境,在通向更好、更高、更优目标的旅程中,黄海祥依旧在奋力追逐着梦想。

  ●践行者·故事

  独辟蹊径,为苍生谋稻粱

  “看到自己选育的种子,挺拔地长在农民的田间地头,那份快乐,无可言喻!”站在试验田里,黄海祥感叹道,这就是育种工作的魅力。

  黄海祥常常回想起自己走上育种之路的初心。1989年,黄海祥从嘉兴农校毕业,当时摆在自己眼前的有两条路,留校任教或进入嘉兴市农科院,学生时代听过“江南水稻育种大王”姚海根老师的一场报告的黄海祥,被育种这份崇高的工作所吸引,毅然跟着“下了田”。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黄海祥,在姚海根的带领下开始了育种生涯。对于他来说,姚海根既是自己的恩师,也是自己育种工作的领路人。“姚老师曾经提到过,长粒粳米品质比较好,但是有两个致命缺点,一是产量低,二是商品化率下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黄海祥从姚海根不经意的指点中,找到了自己将为之奋斗二十年的育种方向。“粳米吃起来‘软而粘’,而籼米的口感则是‘散而松’,能否找到一种办法把粳米的米粒拉长,培育一种兼具二者之长的品种呢?”

  从1998年开始,黄海祥开始了长粒晚粳水稻的品种选育,当时这项工作还是空白,没有现存的亲本,没有现存的经验,只好边干边摸索。由于籼粳交属于远缘杂交,后代出现好材料的概率很低很低,世代疯狂分离,一般需要十多世代才有可能稳定;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希望与失望交替。很多时候,不再坚持,是因为看不到远方的风景,对自己坚信的东西,产生了动摇。相比于身体的劳累,不可知的未来和对手中科研成果的漫长等待才是对人心理和精神的最大考验,育种的残酷也在此。

  在寂寞求索中整整花了7年时间,黄海祥处女作“嘉禾212”于2004年终于面世。从此,江浙沪第一个长粒晚粳新品种、第一个长粒晚粳杂交组合,相继育成并通过审定。2013年浙江省示范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辐射上海、苏南、福建、安徽等省市,是优质米产业化开发的首选品种。2013、2014、2015年浙江省晚粳稻主导品种。生产的“长粳米”屡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上海市优质米金奖、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2011年以总分第三,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大米。

  “育种有时确实枯燥,产量、品质、抗性……一季几十亩地,成千上万份材料,几十万株苗,一个个去看,一个个去摸,一颗颗去选。时间长了,他有了深刻的领悟:“水稻育种,其实是三分科学加七分艺术,化枯燥变乐趣”。出色的育种人本身应该就是艺术大师,他们把对“三农”挚爱,完全倾注进每一株水稻,玩转水稻世界的“高富帅”与“白富美”,成就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新品种。每件“艺术品”都蕴含着育种人对“真、善、美”的追求。

  南繁北育,守护“天下粮仓”

  “千里跃进只为‘禾’,来匆匆去匆匆。冷落美景,暖了心。”去年4月10日上午11点,黄海祥在朋友圈里写下这句话,并配上自己在南繁基地拍摄的几张照片,作为自己2017年赴海南育种的一个纪念。

  科学研究,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水稻育种,还要受到季节、气候、环境等外部条件的限制,周期长、见效慢。一个良种的诞生,需要无数次的试验、观察、鉴别。即使进展非常顺利,也需要七、八年。一亩水稻一万八千株苗,一季至少20亩。每天守着这36万株,它们可是育种人心中的宝贝,怕它受凉,怕它生病;每天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去发掘水稻中的“高富帅”和“白富美”,并为它们牵线搭桥当“红娘”。然后剪穗、去雄、采粉、授粉。一个袋子两个穗,平均150粒,一颗一颗的剪,一个上午完成六、七十个。

  水稻抽穗时间短,几天之内要完成上数千份杂交配组,所有的育种人早上七点多下田,争分夺秒;吃中饭一般已经是下午一点钟后。下午一般是观察、记载、挂牌。晚上,整理、分析白天的记录,拟定第二天的杂交组合,工作到深夜。

  最考验人的,是在近50摄氏度高温下,为水稻授粉。水稻开花一般是正午时分,这是最佳授粉时机,也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短暂的一个多小时,有时要完成100多个组合的采粉、授粉。每个人都有中暑的经历,但他们还是喜欢太阳,因为只有阳光灿烂,种子才会结得多,长得好。

  1989年从嘉兴农校毕业的黄海祥分配到嘉兴市农科院,同年12月就追随老一辈育种人来到海南岛,从此与这片热土相依相伴了30个年头。黄海祥像候鸟一样听从季节的召唤,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义无反顾地从嘉兴“飞”至海南。在南繁基地,黄海祥与同事度过了许多个春节,没有家人,没有万家灯火,陪伴着他们的是他们视为至宝的水稻样本。“这些年也确实是亏欠了自己的‘小家’,但是从取得的成绩看,应该可以说不负‘大家’所望。这份工作有它的特殊性,既然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地做好。”黄海祥表示。

  一粒良种,要从几千甚至上万个材料中进行筛选。春去冬来,南繁北育,7年后成功姗姗而来,2004年“嘉禾212”通过审定,这一水稻中的“高富帅”成为浙江省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长粒型优质晚粳稻新品种,当年被列入国家计委优质水稻品种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重点开发品种,被誉为粳稻中的泰国香米,最高每公斤卖到96元。

  水稻育种虽然漫长,但厚积必然薄发,黄海祥的育种事业已经到了丰产期。在浙江省首个长粒粳米审定品种“嘉禾212”的基础上,2007年黄海祥培育的“嘉禾218”成功通过审定,凭借更高的产量和商品化率,“嘉禾218”自2013年起被列入浙江省主导品种至今。2017年参加审定的“嘉禾236”也以更高产量、更加优质的特性让人眼前一亮,这也是黄海祥的得意之作。此外,具备耐高温特性的优质米“嘉禾优1号”也审定通过。

  “一个好品种的选育,需要在万千样本中选其精华,搞育种就是一个不断失败的过程,很多育种人一生奉献,一辈子的汗水和精力,都抛洒在田间地头、黄灯孤案,却未能有所成就。一个成功的育种人是因为他坚持下来了,所幸的是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团队,而且几代人坚持做这项工作,因此如果说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那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黄海祥动情地说,“未来,我会把精力继续放在长粒香米杂交选育工作上,为提高大米品质而奋斗,为百姓的餐桌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践行者·点ZAN

  他是水稻世界的“月老”

  嘉兴市农科院名誉院长姚海根:黄海祥是一个勇于创新、有干劲肯实干的人,这是一个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他具备苦干、巧干的精神,在长粒粳稻领域成果出色。

  原秀洲区农科所所长来乐春:黄海祥富有创新精神,在育成浙江第一个长粒粳品种后,继续坚持育种特色,拓展育种领域,在长粒杂交粳稻、长粒香米特色米育种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为提高大米品质做出很大贡献。

  嘉兴市农科院办公室主任陈纲:黄海祥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有一说一,刻苦认真,坚持不懈,在科研上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为农民的增产增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新塍镇农技服务中心高级农技师郝永祥:黄海祥是农民的专家,坚守着一份敬业,担当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为水稻育种事业奉献了青春,是我们基层农技人员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标签: 初心;嘉兴;农业;科技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8062234381255740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