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社部要求,从今年7月开始,我市全面取消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退休人员不必再在规定时段到指定地点进行集中认证,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
那么,取消集中认证是否就意味着不要认证了呢?记者从市社保局了解到,全面取消集中认证,并不是不要认证了,而是要构建以信息比对为主、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与远程认证服务相结合的认证服务新模式,“寓认证于无形”,尽可能让群众不用跑就完成认证工作。
据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对象主要涉及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保等群体,据统计,市本级目前企业退休人员约15万人,其中在市本级以外居住的有1600人左右;城乡居保领取待遇人员8.5万人。“市本级的企业退休人员是不需要集中认证的,我们通过与公安、民政、殡仪馆部门共享数据,实时核实领取养老金信息即可。”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领取人员还通过借助镇(街道)、村(社区)信息的反馈来进行核实。”这就是说,我市一直没有麻烦退休人员采用集中认证的方式,资格认证的主要对象其实就是居住在市本级以外的1600名左右的退休企业职工。
按照规定,每年的4月至9月是开展资格认证的时间。4月底,市社保局通过信函将认证表寄送给外地居住的退休企业职工,告知认证工作已经开始。认证对象可将表格拿到当地社保部门,凭身份证和认证表进行网上认证;也可以到居住的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当地派出所进行认证盖章,然后将认证表寄回我市社保局即可。“其实,我市资格认证很早就开始网络化,尽可能做到便民利民。”市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次全面取消集中认证,市社保局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开启了“寓认证于无形”的新模式。
全面开展信息比对认证服务。市社保局积极加强与公安、民政等部门联系,定期比对户籍注销、死亡殡葬信息,同时借助镇(街道)、村(社区)信息的反馈,认真核实,尽可能把所有需认证的人员都通过信息比对。目前,全市已全面实现与民政殡葬信息平台数据对接,对每月的待遇发放数据,均会在发放前进行比对,发现有死亡疑似数据的,暂停待遇发放,同时,定期开展对城乡居民养老、被征地养老和遗属、精简退职等的信息比对认证。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探索利用参保人员就医、出行实名验证等信息共享,提升共享的实时性,通过加强数据分析和应用,核实参保人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
以服务方式开展信息核实。对于信息比对无法确认领取资格、疑似冒领的人员,通过各镇、街道服务平台,结合全民参保登记调查、免费健康体检、社区走访慰问等方式开展上门认证服务。及时总结和借鉴各地务实便民的好做法、好经验,使服务对象就地完成认证工作。
积极推行异地居住人员远程自助认证。针对异地居住的非本地户籍退休人员,除了各地社保机构的协作认证外,将创新认证新模式,进一步探索利用互联网服务渠道,充分运用全民参保、异地就医、联网监测等数据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加快实现远程自助认证服务系统开发等,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