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嘉兴印发《关于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实施村庄景区化改造要根据资源禀赋,尊重自然为“形”;接续传统民俗,张扬文化个性为“魂”;结合各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为“本”,以“一村一品”避免“千村一面”。《指导意见》还创新采用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要求在建设过程中避免脱离乡村实际、照搬城市模式,禁止建设“大公园、大广场、大草坪、大牌坊”等形象工程。据悉,这是全省首个关于村庄景区化建设的地方性指导意见。
作家冯骥才讲过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他的一个画家朋友发现家乡的山上多了一座看起来面熟的石像,搞了半天是当地为了搞旅游,要给历史名人立像,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名人,就搬来个蓝采和,只因为村子里的一个大姓是“蓝”。冯骤才据此痛陈当代中国乡村建设的“十大雷同”:旅游为纲、腾笼换鸟、开店招商、化妆景点、公园化、民俗表演、农家乐、民宿、伪民间故事、红灯笼。一言以蔽之,按照城市建设的套路建设乡村,照搬照抄、大拆大建,正在让中国乡村陷入“千村一面”的窠臼,走到哪里都差不多。
中国城市面貌同质化是个饱受诟病的老问题。哪怕是县城,也要模仿着建一条“长安街”,地域文化、地域特色被同质化浪潮所湮没,“很多城市似乎长了同一张脸”。过去受发展程度限制,出现“千城一面”有其不可避免的原因——为了速度难免牺牲一点质量。可是,在城市建设走进呼唤特色与品质的新时代,为什么不能慢下来?为什么还不给乡村建设的同质化趋势踩一脚刹车?
《指导意见》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将脱离乡村实际、照搬城市模式的“拿来主义”、“大公园、大广场、大草坪、大牌坊”的形象工程列入“负面清单”,相当于为村庄景区化建设画出了“红线”。如此,方能倒逼实施主体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交通条件、周边景区特色,因地制宜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和亮点;也才能打造让村民有获得感、归属感、安全感、自豪感,让游客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体验感的“有感村庄”。
诗人诺瓦利斯说过:“哲学就是一种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冲动。”“乡愁”是一个人对于归属感的强烈渴望。让“乡愁”变得可见可感、富有诗意,乡村建设义不容辞。期待《指导意见》早日付诸实践,让嘉兴的村庄呈现“千村千面”、百花齐放的多姿美态。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