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1至6月,全区企业R&D经费支出达7.94亿元,占GDP比重2.95%,列全市第二;R&D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06,列全市第一;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2家,新增数列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0.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8.64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列全市第一,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7.04%,列全市第二。
今年上半年,南湖区挥舞科技创新“指挥棒”,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科技创新攻坚年活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服务转型,着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科技创新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支撑。
“两项示范”壮大“创新产床”
嘉兴科技城在全国率先开创省校(院地)合作模式;南湖区在全市率先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建库培育机制,为区域科技创新催生了“产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两项示范”,开拓全面创新改革新局面?
南湖区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两院”成果转化为核心,充分发挥创新载体作用。依托“两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转移转化项目,初步形成了“一院一园一基金一政策一考核”转移转化模式。
以“智立方”为中心的“两院”成果转化集中示范区已汇聚了6家院校合作创新平台;围绕“两院”成果转移转化,目前柔性电子技术产业园、AR/VR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政府组建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建基金,政府与院校合作共建基金,各项基金为项目产业化、初创型企业发展解决了资金难题;对重大创新载体,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综合支持,特别是在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研发等方面,实现精准化扶持;今年出台的《创新平台绩效评价实施办法》,对“两院”等7个创新平台开展日常管理和年度绩效指标评价,并与扶持奖励资金挂钩。“两院”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成效初显。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对此,南湖区聚焦创新主体培育,通过强领导、建模式、畅服务、营氛围等举措,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建库培育机制,推动高企认定持续攀高,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持续新动力。
区科技局“有的放矢”,对标确定A类(成熟期)、B类(成长期)、C类(初创期)、D类(巩固期),建立区镇高企二级分类培育库,实行“一企一档”、滚动进退模式。目前,全区共有152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入库,其中A类36家、B类32家、C类60家、D类24家,做到对象明、底子清、管理实。
与此同时,区科技局多方联动,做好高企培育发展“精准施策”,每年对组织入库企业开展高企认定、财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4次普惠性培训,并按照入库企业的不同类别、不同需求,强化日常帮扶,专业化、规范化指导,对有需要的入库企业,依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开展“多对一”走访上门服务,帮助企业尽快成长。提供专利申请、申报认定等专业性服务。2017年来已开展面上培训5场420多人次,点上服务300多家次,解决问题65个。
通过严格申报推荐把关,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开通服务热线,推行网上预审,开展“评判式”部门审核和“集中式”推荐把关,做到高企培育发展“量质并举”。今年上半年,全区新申报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
“高”“新”“实”筑强科创生态
一个区域的科创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当地的科创实力。南湖区重点突出“高”、“新”、“实”三大特色,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今年初以来,嘉兴科技城又获得了国家互联网产业国际创新园、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国字号”荣誉。全区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推进。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建设园区展示中心及科技服务平台,并推动农业科技企业(项目)集聚,加快提升全区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和水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持续推进,积极为长三角平原地带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工作深化建设,加快知识产权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2505件、1801件,同比增长33.7%和46.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30件,同比增长65.2%。
嘉兴科技城省级高新区建设也以省级园区认定考核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全面完成产业规模、创新能力、服务体系、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的定性与定量考核自评,对标国家高新区,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创新主体培育发展,南湖区不断打造新引擎空间,激发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加快长三角“科技企业孵化高地”三年行动方案,围绕孵化机构量质并举,加大通报考核,强化责任落实。在今年的第十六届“南湖之春”经贸主题月活动上,网易联合(嘉兴)创新中心签约5个项目、嘉兴南湖(上海)创新创业中心签约4个项目。
围绕实现规上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目标要求,南湖区加速研发机构新升级,并启动开展区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认定工作,积极发展科技大市场,在科技城开辟网上技术市场,促进网上网下协同发展,积极扶持网上技术市场成交产业化项目。全国首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已获准开业。
随着今年对科技企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区科技创新政策30条和科技创新券实施,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不断推进,降低中小微企业和公众创新创业成本。区、镇、企“三位一体”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服务示范年”活动等夯实了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