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一本户口簿见证嘉兴时代变迁
2018年10月08日 09:53:28 来源: 南湖晚报 记者 钱姬霞 摄影 周焕新

  今年5月1日起,我市的新户籍政策——《嘉兴市户口迁移若干规定(试行)》落地试行,因为新政策提到“全市全面取消购房落户面积限制”,一时间引来热议无数。

  1958年实施《户口登记条例》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居民逐渐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这也造成此后许多人为了拔出“泥腿子”、“跳农门”而孜孜不倦。

  户口,承载着生老病死、上学就业、娶媳嫁女、分田建房、社保福利……可以说,户口是民生根本。关注民生,方便百姓,一直以来,嘉兴的户籍制度改革蹄疾步稳。

  2008年,嘉兴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全国开了先河,216万人挥手告别“农业户口”。

  户口的发展史就是时代的发展史。不可否认,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管理制度曾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走向全民公平的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成为必然。

  》》印记

  在嘉兴市公安局居民身份证信息管理所副所长王亮的办公桌抽屉里,有一本厚厚的剪贴簿。翻开这本剪贴簿,里面都是与嘉兴户籍改革相关的史料,不少是缩小比例的“嘉政发”复印版,记录着嘉兴户籍改革之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市出现了自理口粮户口;

  1991年起,我市开始为实际居住在城镇或在城镇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农民办蓝印户口;

  1997年,我市开始进行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允许在城镇建成区内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进城落户;

  1998年以后,我市出台了“婴儿落户随父随母政策”、“购房落户政策”、“彻底开放‘三投靠’政策”;

  2002年5月,嘉兴市政府下发《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提出逐步取消二元制户籍结构的原则意见;

  2008年10月1日,我市建立起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分类管理模式,全市城乡居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故事

  那些年做梦都想拔出“泥腿子”

  曾经,农村和城市之间人口可以自由迁徙,然而大量的人从农村涌向城市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城市出现了就业压力。1958年实施《户口登记条例》后,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有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同时,派生出了国家将住房、医疗、教育、就业、保障等公民的权益事务与户口性质挂钩的做法。

  今年48岁的范明霞至今还记得1992年自己花1万元购买蓝印户口的事。“当时办理蓝印户口需要交1万元城市增容费,我省吃俭用攒了5000元,加上父母又支持了5000元,这才凑齐这笔钱。我清楚记得,那1万元全是10元纸币凑起来的,我在家数了半天。”回忆当初,范明霞感慨万千,“那时候看着爸妈在乡下种田,觉得当农民太苦了,我做梦都想拔出‘泥腿子’。当时很多农村人都有我这样的想法,那次买户口,亲戚朋友加起来一共有5个人买。”

  在南湖区公安分局东栅派出所户籍窗口工作的戴文英同样深有感受:“我老公的妹妹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购买蓝印户口的,她当时高中毕业后不想在农村种地,可到城里找工作时却发现很多单位要求是‘非农业户口’,所以狠狠心买了户口‘跳农门’。”

  统计资料显示,1991年至1995年,我市共有3.3万余人办理了蓝印户口。这个数据也显示出在当时农村人对于拔出“泥腿子”、“跳农门”的热衷程度。

  “农民”正在成为职业称呼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2008年10月1日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新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再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公民户口从此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业户口在我市退出历史舞台。

  “那一年的国庆节,我相当于是嘉兴户籍制度改革的见证人。”钟品生,平湖黄姑人,2008年10月1日上午10点,他在平湖市黄姑派出所办理户籍手续,拿到了新换发的《居民户口簿》,在“户别”一栏,清清楚楚写着:家庭户。

  “我的户口是在农村的,但我在平湖独山港镇上的一家五金厂打工,也住在镇上,像我们这样被叫做‘住在城里的乡下人’,心里真的不舒服,而成为居民户口后,说句玩笑话,当时真的腰板也挺了!”

  回过头来再看当年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王亮认为,说到底那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根本不需要再通过户口种类来辨别粮食的供给,因此,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走向全民公平成为必然,而根据社会分工不同,“农民”也正在成为一种职业称呼。

  时至今日,“范明霞们”偶尔也会觉得自己当年的钱花得有些不值。“因为现在户口还在农村的人,反而能享受到更多红利。”范明霞、戴文英都对记者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不过,她们也同时提到,这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当初是自愿做的选择,而且当时也确实有“跳农门”的心理优越感。

  新的落户门槛更加人性化

  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受关注,不是因为其本身,而是依附在其背后的就学、就业等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政策。王亮介绍,我市自2008年10月1日起取消农业户口后,这些年来,相关的社保、就业、计生、土地承包等政策陆续进行了衔接,这样的配套衔接也走在全国前列。

  林水根是秀洲区的一个地道农民,随着老家土地征迁,如今的他也享受着城镇职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我有高血压,长年要吃药,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去街道卫生院配药,自己只要掏几块钱,有时候甚至只要几毛钱……”林水根笑着说。

  户籍制度改革,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大利益。近年来,我市围绕户籍制度改革也推出了不少便民措施。来自黑龙江省、在嘉兴已经扎根的张诚就切切实实感受了一回“一证办”。

  张诚在嘉兴刚买了房,今年8月,她到户籍管理部门咨询落户手续,原本,她只是想去问一问,没想到,凭着一张身份证,她当天就把落户的手续全部办妥。“我的天!一张身份证竟然全部搞定!”张诚事后还有些不敢相信,“我一直以为,哪怕现在不需要单身证明了,总还是要带上房产证、户口簿之类的东西,结果什么都不需要,方便到让我惊讶!”

  今年5月我市出台的新落户政策提到“全市全面取消购房落户面积限制”,从“购房落户”转到“准予有合法稳定住所人员落户”,这也是适应了嘉兴城市发展的需要。王亮举例:“比如一些特殊人才,他们不一定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但可以推动我市公共事业的发展,新政对他们降低了落户门槛……”

  》》点评

  对于嘉兴走过的户籍制度改革之路,嘉兴学院教授程利仲表示,这是人口流动的需要,是社会公平的需要。

  程利仲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口流动,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需要户籍制度改革来保障。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发展需要各层次人才的支撑,人口流向城市需要改革户籍制度;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土地流转的推进,单位耕地面积需要的农业劳动力大大减少,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人需要流出去,也迫切需要改革户籍制度。

  从社会公平这一角度来看,长期以来,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要比农村居民好得多,这部分保障相当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是公益性的,长期人为地通过户籍制度使一部分人的保障优于另一部分人是不公平的。以前不做是因为经济不允许,政府没那么多钱,现在社会发展了,有条件来逐步统一社会保障水平了。

  而嘉兴之所以能先行,是因为嘉兴经济基础好、底子厚,城乡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农村居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占比小,加上农村居民享有城市居民所没有的承包地、宅基地等生产和生活资料,在嘉兴户籍流动存在逆城市意向,嘉兴有条件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标签: 户口 责任编辑: 丁慧刚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