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妇产科医院托管海宁妇保院合作签约
长海医院专家义诊
家庭医生签约义诊服务
孙颖浩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海宁
■ 图片由海宁市卫计局提供
前不久,海宁市中心举办了一场“颁奖仪式”,20户普通的海宁家庭被授予“健康家庭”的称号,表彰他们以“小家”助“大家”,带头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幸福指数。
一个城市的未来,要靠每个家庭去创造。20个健康家庭背后,在这座浙江省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县市,一个关于“健康海宁”的梦想正冉冉升起。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海宁市委、市政府向人民群众也作出了郑重承诺“全力建设品质生活,让‘富足、健康、快乐、时尚’成为群众美好生活的主题。”
去年年底,《健康海宁2030行动纲要》出台,“两步走”勾勒出通往“健康海宁”的路线图:到2020年,全面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人享有与海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体育健身服务;到2030年,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基本建成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社会与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健康促进型社会。
“在家门口看病,是我们的第一选择”
94.8分!这是2018年上半年,海宁群众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打出的第三方满意度得分。
“老百姓喜欢在家门口看病了,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优质医疗资源、优秀医护人才的‘双下沉’。”海宁市卫生计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海波说。
“我不用跑杭州了,家门口的医院就是第一选择!”家住海洲街道的乳腺癌患者许女士高兴地说。为了做微创康复治疗,她时常要跑杭州,去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号,一来一去折腾大半天。
今年元旦前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海宁分院在海宁市妇幼保健院正式揭牌。6月29日,海宁市首个乳腺专科的治疗中心——海宁市妇幼保健院、浙大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海宁分院“乳腺健康管理中心、乳腺微创中心”成立,把微创治疗运用到了整个乳腺疾病的检查、手术和康复过程中。像许女士一样,海宁女性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周期、全方位的精准治疗。
要下活基层医疗这盘棋,首先就要以“双下沉”推动基层服务能力、服务效率的“两提升”。
早在2012年,海宁市人民医院与上海长海医院实现深入合作。6年来,随着合作不断深入,上海专家团队从零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本地青年医生形成临床、科研两手抓的习惯,从“输血”到“造血”,培育出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一组数据折射出“融杭接沪”给这座城市医疗服务水平带来的改变。今年上半年。在全省41家三乙医院CMI(医院治疗病例的技术难度水平)排名中,海宁市人民医院列综合能力第8,三四类手术比例第12,为浙北地区县级医院第一。在全省71家三级医院68个病种和手术治疗水平的排名中,该院有20多个病种治疗的绝对数排名全省30以内,超过了许多三甲医院。此外,去年海宁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被评为“全国百家优秀数据管理卒中中心”,排名浙江省第三。
在县级层面承接上级医院“双下沉”之外,在海宁,这场惠民医疗改革始终与“县域医疗联合体”的构建密不可分。
早在2011年4月,海宁市政府就与浙江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海宁市中心医院(浙江人民医院海宁分院)。这家医院坐落在海宁西部重镇长安镇,20多名来自杭州的医疗专家常驻海宁分院,担任院长和科室主任,全面负责日常运行管理。
七年过去,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帮扶下,当初这家小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政策红利,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成功创建了二甲医院,建成了“浙北微创外科中心”、“泌尿肾病中心”两大中心,年门诊服务人次较合作前增长116%,住院人次增长208%,手术台次增长141%,特别是微创技术发展实现突破,年手术量增幅达55倍……
如今,这一场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改革已经从一家医院延伸到了整个海宁西部。“辖区内的居民越来越信任我们医院了。”海宁市许村镇许巷卫生院院长沈惠国说。由于实力单薄,过去,卫生院遇到复杂一点的病就得把病人往外送,抽个血都要去市区。2014年5月,以市中心医院为龙头,许巷、许村、长安、周王庙等卫生院为基础,成立海宁西片医疗机构联合体。此举有效整合了省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4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实现了省、市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间的良性互助,通过“浙人医—市中心医院—卫生院”半小时医疗服务圈,确保了优质医疗资源“一沉到底”。
目前,海宁全市6家市级医院通过全面托管、技术协作等形式,全部承接沪杭优质资源下沉;同时,大力推进“县医院带卫生院”,通过医联体、市级医院分院等形式,13家基层卫生院承接市级优质资源下沉也实现了全覆盖,并建立起人才下沉、学科帮扶、人才培养、考核评价、财政保障长效机制,形成了“院院有专家”的局面。据统计,2012年以来,海宁全市共引进填补市内空白的重点医学专科20多个,学科带头人40多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00余项,心脏介入治疗、微创外科等多个领域领先嘉兴,县域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快速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逐年提高。
“卫生院与大医院的‘一碗水’,端得越来越平”
过硬的健康水平是品质生活的标配。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病有所医”的要求,海宁在不断深化医疗改革中寻找着医疗资源配置方式的“最优解”。
早在“十二五”期间,海宁就围绕资源布局优化,投入15亿元,对全市6家市级医院及6家乡镇卫生院实施了新改扩建。在群众看病就医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同时,海宁考虑的是,如何统筹全市医疗资源,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同质化服务。
“以前我们总觉得,到乡镇卫生院看病,小病万一误诊拖成大病怎么办?去大医院虽然路远又花钱多,但总觉得更保险。”许村镇居民郑桂月说。
怎样才能真正让基层的群众看得起病?方便看病?“唯有实现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让百姓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成本尽可能降低。”张海波说。随着覆盖到群众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医疗联合体陆续成形,从县域到乡镇,海宁编织出了一张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分类、传输、检测、分析、报告结果……在海宁市临床检验中心,一份份血液样本在一条自动免疫生化流水线上得到了有条不紊的处理。“以前,乡镇卫生院要将体检标本送往杭州公司委托检验,反馈期起码三天。”检验医生计卫华告诉记者,“现在12家镇(街道)卫生院都将标本送到市级中心统一诊断,患者在卫生院抽一管血,我们就能一站式检验100多项指标,大部分一天内就可以出结果。”
临床检验中心是海宁市城乡居民享受同质化服务的一个缩影。2014年以来,海宁市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建成区域影像、消毒供应、临床检验、心电会诊、病理诊断、肿瘤治疗六大中心,实现市级医院与13家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共享,并延伸到海宁市公安局看守所和新疆沙雅结对医院。同时,完善远程会诊机制,影像诊断中心与上海长海医院、病理诊断及肿瘤治疗中心与浙江省肿瘤医院分别建立协作关系,疑难病例可通过会诊系统上传至沪杭大医院进行会诊。
“现在家门口拍的片子,也是大医院的医生做诊断,‘一碗水’端得越来越平。”郑桂月高兴地说。统计数据表明,六大中心年均集中诊断、检验130余万件次(例),其中影像诊断中心每年集中阅片27.8万人次,临床检验中心全年集中检验30.8万份标本;心电会诊中心每年有包括多例“心肌梗死”在内的疑难病例得到及时诊断和救治。与此同时,海宁全市共投入专项资金近5000万元,全面完成了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电子健康档案、医疗信息两大核心数据库,共收录门诊记录、电子处方等记录9359.81万条,实现了健康大数据互联互通。
六大中心打通了海宁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覆盖了所有的镇(街道),实现了信息对接、技术同质、标准统一,让患者“足不出镇”就能享受高质量诊断服务。近年来,海宁基层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调整等工作也正加速前进,一张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医疗资源合理化分布的医疗惠民“路线图”逐渐浮出水面。
“越来越多的‘群众跑’正在变成‘政府跑’”
昨天下午3点,“叮咚”门铃响了,家住硖石街道海青桥社区的蒋奶奶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一大包煎好密封的中药汤剂。而这时,距离硖石街道卫生院开出两张中医处方,仅过去了几个小时。
去年6月,海宁市中医药服务医联体网络体系建设跨出了第一步,全市“中医处方诊断和中药配送中心”在硖石街道卫生院试点运行。基层医疗机构开具的中医诊断结果和中药处方,通过网络传送至配送中心,中心审核后将结果返回基层,中药由中心煎好后快递到患者家中。截至目前,中药配送中心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了“基层上传中医处方—市中药配送中心—邮政快递公司—患者”的快捷模式和“互联网+物流”一体化运作,75%的患者选择医院代煎和免费配送。今年以来,已有4.5万人次享受“中药送到家”服务。
“我们要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跑’变成‘政府跑’。”海宁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今年4月起,在海宁申请再生育证,申请人只要一次性将申请表和基本信息资料交到镇(街道)卫生部门,层层审核后,再生育证可EMS直接邮寄申请人;今年,海宁市中心医院率先开出了移动结算车,病人只要在病房里等待,财务人员会到病床前结算;截至目前,硖石等5家卫生院已开通微信支付宝移动付费,市级医院就诊病人自助结算占比达48%……
办实一件事,赢得万人心。在海宁,连续实施了三轮的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加强了医生跟患者间的联系,对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促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意义重大。
“我的手机从来不关机,下班之后病人要问点什么也能找到我。”海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骨伤科的主治医师李振妹说,去年一年,她与辖区内1042名签约病人签约,有时候病人检查的单子要隔天才能出来,她就会用微信传给对方,让病人少跑一趟;有时候,病人会告诉她病情的进展,预约复诊的时间。一年下来,她的签约患者中,800多名获得了有效诊疗。
在海宁,李振妹这样的责任医生遍及城乡。自2016年,海宁市启动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凡海宁户籍的参保居民,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
据统计,2018年度,海宁全市25.18万人签约,其中重点人群中的三级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以及失独家庭里的慢性病患者等“重中之重”对象10346人。后续服务中,海宁以这1万多名“重中之重”人员为重点,开展慢性病用药预约采购、处方扩量及预约专家床位等个性化诊疗服务,并创新“一镇一示范点”、“阳光医疗康复”、“高危空巢及独居老人安全保障”等服务内容,让“重中之重”对象成为签约服务的“代言人”。去年,海宁全市“重中之重”签约服务对象满意度达89.05分。
梦想,总是源自历史,又在砥砺奋进中曲折前行。从“一根针、一把草”守护农村卫生战线,到“双下沉、两提升”构建起“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格局,改革开放40年,海宁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让民生健康指数与发展指标同步提升。“到2030年,海宁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3.7岁,比全省平均高出近5岁。”向着建设“健康海宁”的目标,踏上新征程的潮城正全力以赴打造“健康浙江新标杆”。
海宁市卫生计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海波: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卫生与健康事业关系民生福祉和海宁未来。近年来,海宁市卫生计生工作以“深化改革、提升能力、优化服务”为主线,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我们要瞄准“全省最优”的目标打造县域医疗服务高地,使人人享有与“两个高水平”建设排头兵相适应的健康服务。
一方面要持续深化“双下沉、两提升”,进一步加速融杭接沪、合作办医,尤其是要针对部分领域医疗资源不足的短板,着力引进上海、杭州等地知名大医院的优势学科,通过建立专家工作室、成立联合体等多种形式,让越来越多的海宁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越来越优质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在融杭接沪按下“快进键”的同时,我们也要借势借力,着意培养一支过硬的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尤其要结合基层老百姓需求,重点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治能力。要通过更好地把握群众健康诉求,努力实现让海宁群众留在本地看病。
“健康海宁”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将按照《健康海宁2030行动纲要》确定的方向,全面推进“健康海宁”建设,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实施医疗“大提质”行动,打造“医在海宁”品牌,让“大健康”理念在海宁深入人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