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街景。(长安镇供图)
浙江在线12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通讯员 沈鑫 潘卫国)冬日里的海宁长安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十足的江南韵味吸引众多游客驻足。
小镇的青年路上,一栋民国风的大楼门前围着不少人。海宁摄影师王超英经常来镇里取景,也被这栋独特的建筑吸引,“半年前,这里还是一栋破旧老楼,没想到这么快就改造好了。”改造后,老楼成了镇里新的党群服务中心,设有免费的健身馆、阅读室和活动室等,整个设计像一座“博物馆”,是当地有名的“打卡”地。
长安镇,是座历史文化深厚的千年古镇,数百年前曾是运河上漕运船队的必经之地,被称为“运河第一镇”。然而千帆过尽,古镇却一度没落,老街冷清寂寥,房屋破旧衰败,车水马龙的繁华不复往昔。今年,我省进一步深入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这座运河边的小镇从整洁干净提升到镇区处处是美景、产业文化配套发展,正日渐成为居民乐居、游客青睐的好地方。
“变化太大了!”80岁的居民吴文伟常常和老伴携手,在老街上边走边看。对于这条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街,他对每幢房子每个檐角都了如指掌,“老街变了,又好像没变”。
面貌变了,老屋修缮了,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的古镇环境焕然一新,街区功能越来越丰富,吴文伟记忆中的“童年”又回来了;老街的“味道”依旧,泛黄破损的墙体被重新修葺,新砌的马头墙挺立风中,微翘的飞檐透着古韵,古屋的木结构都尽量保留……他觉得,运河水乡的气息无处不在,居住在这里,仍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今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入攻坚之年,我省谋划加快美丽城镇建设。作为省级整治样板,长安镇也在为建设美丽城镇做准备。“环境变,只是第一步,理念要变,产业要变,人也要变。”镇党委书记张国强说,对古镇来说,整治提升不仅是一场“不破不立”的硬仗,更是一场接续千年运河文脉的“文化复兴”。
长安镇的镇区不大,却汇集了不少历史街区,东街、中街、西街、庆宁街等,曾有“十里长安”之称,是运河古镇文化的重要见证。在规划全镇格局时,镇干部跑了不少地方,和专业的规划设计单位对接,深入基层倾听居民的意见,最后把小镇规划为“北产、中镇、南城”,北部为现代工业区,中部为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区,南部为科教新城,重点打通各个节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充分展示运河古镇的良好风貌。
有了更清晰的定位后,长安镇不但注重整治环境“颜值”,更注重提升人与业态和谐相融的“气质”。今年以来,依托展现运河文化,长安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起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同时还举办文化旅游艺术节,开展春走大运、夏赛龙舟、秋赏花灯、冬逛年俗等四季活动,让小镇业态更丰富。
王超英的镜头下,记录了一幕幕小镇的热闹场景。夜晚的大运河畔,古灯的柔光洒在河面上,行人穿梭在两岸的古建筑中,古镇的慢生活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客慕名前来。庆宁街35号,一家名为“堰遇”的小茶馆,主人陈宴每天都要沏上好茶,招待来往的游客,让他们在漫步古镇时可以随时坐下来放松,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情。
现在走进镇中心,街区熙熙攘攘的盛况正在回归,配套设施也在紧跟着提升。学校、社区、工业园区周边,巴士准点到达;街头巷尾,每隔几百米就有公共自行车服务点;道路尽头,“断头路”被一一打通,一脚油门就能直达城区……调查显示,约九成居民对小镇给出了“满意”的评价。
我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已取得突出进展,千余小城镇正迈向因地制宜综合提升的道路。长安镇将美丽城镇建设作为联结城乡、打开乡村振兴新天地的重要纽带。眼下,在巩固提升原有整治成果的同时,长安镇正在不断扩大整治范围,将辛江、老庄、新民、肖王等周边乡村也纳入整治范围。
前不久,世界花园大会会址永久落户长安镇。镇区周边的兴福村借机建起了花卉精品园,村党总支书记沈炳林算了一笔账:今年70多万盆鲜花销往全国各地,村里花卉年销售额2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300万元。不止兴福村,长安镇还围绕花卉产业组织“村村抱团”项目,预计每年将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700万元的收益。镇级层面也在加紧打造500亩的国际花卉产业公园“苹果屯”,让美丽风景再生美丽经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