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日报1月7日讯(记者 骆颖叶)每天晚饭过后,都有两三支小分队从嘉善县干窑镇镇政府出发,消失在黑暗中,再出现于村民家的灯下。
这是干窑坚持了5年的“夜访”制度。5年里,干部有付出,2万多人次参与,共工作了1500多个夜晚,走访8000多户、15万人次村民;也有收获,干窑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曾经的“破烂镇”蜕变为如今的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镇。
“夜访农户”“夜讲政策”“夜商发展”“夜调纠纷”……干窑用5年时间书写了一份为民答卷。
夜访聚民心,经济转型加速
“企业污染没有了,村里环境更美了,村集体收入还将更高,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更好啊。”前不久,针对“低小散”腾退,干窑镇副镇长戴玉宇在夜访中对长生村村民说。
原来,在开展“低小散”企业腾退工作后,随着企业的不断淘汰腾退,各村失去了依靠土地和厂房出租带来的收入,村级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带来了部分企业员工的失业,其中较多的失业员工为本地农民,对他们来说,腾退工作并不是件好事。
如何做好解释工作?戴玉宇认为,“夜访”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方法。特别是在长生村“低小散”腾退工作中,戴玉宇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夜访的效果。
她向记者描述了那时的场景:我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而企业腾退、土地复垦后,我们将把部分复垦奖励资金投入到镇里的“两创中心”建设。根据协议,镇“两创中心”建成后,每年有固定10%的收益回报率,如果按投入1000万元计算,村集体每年可收益100万元。“有时候,村民对政策不太了解,我们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能够让百姓听得懂、想得通。”戴玉宇说。
有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厂房顺利腾退了,干窑镇又对空出来的土地进行了统筹规划利用。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干窑镇以特色小镇为抓手,规划建设面积3.32平方公里的机器人小镇,目前已累计签约落户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项目14个,引进高层次人才20余名,演绎了“瓦片变芯片、木材变人才”的精彩蝶变。根据本镇轴承企业多、产业基础好的特点,干窑镇投资建设总面积15万平方米的轴承产业园区,对200多家轴承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探索轴承产业集群抱团发展新模式。与此同时,干窑镇积极推进“退二进三”工作,鼓励支持电商、旅游等服务业发展。
人民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干窑镇通过夜访制度,聚民心,凝民力,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五年来,干窑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6%,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80%。
夜访制度不仅是干部访村民,村民也通过这一制度,积极向干部献计献策,主动参与地区经济发展。干窑镇范东村王家浜环境整治以后,村民就希望发展民宿,并在夜访中,将这一诉求反映给镇村干部。如今,王家浜已经引进了专业的民宿运营公司,不少村民动手装修房屋,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环沪的又一度假目的地。
夜访解民忧,生活持续向好
长生村党总支书记张建明一直在村里工作,5年来,他和镇干部一起,每星期一次,风雨无阻地夜访。五年来,他逐渐感受到了村民关注点的变化,这也正是村民生活的变化。
张建明表示,过去,村民反映的问题大多是工作、出行工具之类的,大多偏物质类的,但如今,更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环境、卫生、文化活动等方面,诉求更广泛了,反映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干窑镇西吴村是一个自然村,村子沿着西吴浜宽阔的水域四周呈团坑状分布,原本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以前有许多村民在河里种菱,虽然带来了一定收入,但是很多菱叶、菱角都烂在河里,没法处理,对河水水质影响很大,是一条人见人烦的“黑臭河”。
“过去,很少有人反映河道的问题,但是从去年开始,反映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张建明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河道的环境恶化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民收入渠道多样化,相比在河里种菱,人们更想要一条干净优美的河流。
2018年初,镇村干部一起,利用夜访时间商量整治方案,决定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对西吴村自然村落进行整治提升,并通过召开户长会,形成《干窑长生西吴村“美丽乡村”户长会议决议》。
如今,西吴村已先后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清淤等环境综合整治,进行了道路拓宽、路灯亮化和二类公共厕所建设等配套工作,去年7月又开始进行房前屋后绿化补种、微田园建设、开心农场和七彩花海建设等微型景观工程及沿河绿化、路灯完善工程,并安装了智能广播、监控探头等配套设备。
钱袋子鼓了起来,环境美了起来,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丰满。为此,干窑依托党员先锋站、农村远教站点、文化庭院等活动阵地,利用晚上时间,开展“百场微党课基层行”、红色电影展播、文化下乡等活动,每月25日晚上雷打不动开展党代表进先锋站接待活动,积极向党员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目标。
“这些干部很辛苦的,晚上经常来走家串户,让他们办点事情也很快就能办好,如果能评分的话,我一定要给满分。”长生村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