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17日讯(记者 周咏南 刘乐平 肖未 市委报道组 任迎春)长三角,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超级巨轮”。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之间优势互补、创新协同、融合发展必将提速,这一进程中必将释放出更为磅礴的发展动能。
抓大机遇者得大发展。近水楼台先得月,浙江正面临新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而作为浙江唯一一个海、陆都与上海接壤的县市,平湖拥有27公里黄金海岸线、58公里与上海的交界线。面对重大机遇,平湖正着力推动城市能级和功能品质全新一跃,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上海外滩,大屏亮起的“金平湖”标志,正宣示着平湖全方位融入上海的雄心壮志。这块浙江更高质量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试验田”,终将成为一片金色原野。
“不在上海 就在上海”
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走入城市,城市也在人们追逐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从长三角看,接轨上海、互补发展,形成自己城市发展的制高点至关重要,而这个制高点就是生活品质。
最近,平湖人碰面总免不了要提起“城际铁路”这一话题。原来,不久前,省发改委发布了浙江省都市圈城际铁路二期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其中,与平湖人密切相关的沪平城际铁路规划一经亮相便引起热烈反响。
城际铁路尚在谋划,但接轨上海给两地百姓带来的便利,平湖人感受真切。近年来,平湖主动接轨上海、拥抱上海、服务上海,不断深化在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项社会民生事业领域的融合对接,将自己视为上海城市功能区的一部分,精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动,同城效应日益显现。
上海人王文军,现在是嘉兴华悦包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几年前他把企业搬到了位于平湖新埭镇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区,现在每天早上从奉贤的家中出发,经S36亭枫高速,45分钟就到公司上班了。在华悦,像王文军这样的高管不在少数。更多的中层干部选择在平湖安家,交通的一体化,让他们有一种“并没有离开上海”的错觉。
这种“错觉”越来越真。新埭镇党委书记钟伟华说:“我们正在争取,凡是在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区工作的人员,同时享受上海的新居民积分政策。”
在营造公共环境上,平湖一直以上海为标准,尤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不遗余力地引进高端资源,让在平湖工作的上海人能感受到“上海味道”。高标准的国际学校来了——去年以来,平湖新增8项与上海合作的教育项目;先进的医疗卫生资源也来了——平湖已先后与上海长海医院等7家名院合作签约,开展院际合作,建立“绿色通道”……
平湖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接轨上海是一个老百姓感受得到的首位战略,要争取做到“不在上海,就在上海”。
“既是上海 亦非上海”
大都市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其周边的小城市,往往容易落入“发展、被虹吸、高成本再发展”的循环溢出型的“小城市发展陷阱”。融入大都市,既要实现自我发展提速,又不能迷失自我,面目模糊。
近年来,在融入上海的过程中,平湖结合自身特点,独辟蹊径找门道,渐渐形成了“平湖风格”,平湖人将之总结为——“既是上海,亦非上海”。
走进钟埭街道大力村,俨然走进一座大花园。错落有致的民居、平坦宽阔的马路、绿意盎然的龙口小区公园,潺潺的上海塘轻盈地穿过村庄。在平湖,类似这样的花园般村庄景致不在少数。根据《平湖市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战略规划》,未来几年,平湖将形成5条风景线、4个以上示范镇、20个精品村、32个重点村的梯度创建格局。
为什么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花这么大力气?平湖市有关负责人道出缘由:平湖谋求大花园建设既是践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美丽城乡的新要求,也是接轨上海的重要举措,“在大都市边上,平湖不能丢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就是美丽乡村。”
常言道,“大树底下好乘凉”,却也可能“大树底下不长草”。如何在接轨中体现平湖特点、发挥平湖优势?平湖以比较优势作为“切入口”,做大做强“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
围绕大景区、大花园建设目标,平湖积极引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前不久的一个上午,平湖农业经济开发区,国际植物新品种研究院、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等5个农业产业项目集中破土动工。
作为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成立一年来,该开发区规划确定了西甜瓜产业、浆果产业、优质蔬菜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并引进了浙江藤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东郁广陈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优质企业。
与国际接轨,一流的营商环境,高水平的政府服务,这是平湖的又一张金名片。今天的平湖,以省内高端外资集聚地而闻名。平湖市发改局副局长沈海良还记得,近20年前落地第一个重大外资项目——日本电产芝浦,“逼”着当地做好服务。最初几年,有关部门每年都能收到外商提的一大堆意见和建议。
“照着外企的要求一个个去做,一项项去改,一直做到他们没意见可提为止。”沈海良说。这几年,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带动下,平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同。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平湖已从上海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生产项目24个。
“接轨上海 融入上海”
城市与城市之间,从传统的竞争走向错位和互补共同发展,这是大势所趋。特别是,经济上的合作,一定要关注产业链一体化中的互补点、合作点,这样才能实现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平湖已经越来越感受到,产业链融合互补激发的强大内生动力。
站在上海枫泾镇与平湖新埭镇的界河上,两岸都是一片繁荣景象。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市)合作的科技园,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在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的原则下,正在这里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前几年,浙江研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国东将工厂从上海搬到了平湖这里。几年间,该公司产值增长3倍多。“从上海到平湖,同时享受到了浙江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和上海的平台、人才、品牌资源的‘双重红利’。”陈国东说。
陈国东的话道出了两地合作的初衷: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发展中也受到了空间不足、商务成本上升等制约,特别是部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急需新的平台和空间载体支撑。张江“走出去”的迫切心愿,与新埭的愿望不谋而合:引入高端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新动力。
单纯的产业转移已经是“过去时”。“我们谋求的是与上海协同创新,融入大上海乃至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瞄准的是高新科技、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潜力股”。据统计,目前已有15家科技企业落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区,累计投资超30亿元。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从前的“单相思”渐渐变成“两厢情愿”。在各自发展内生动力的驱使下,沪平两地的合作正走向深入。
在平湖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与上海石化合作共建的浙沪新材料产业园里,连接浙沪两地的公共管廊正陆续开工建设。上海石化炼油的残余物正好是平湖石化企业的原料,平湖石化企业生产产生的氢气恰恰可为上海石化所用。这个全国领先的跨省际公共管廊,犹如一根血脉,将两地组成更加紧密的产业命运共同体。
一个承接全产业链的大平台,推动着平湖融沪走深走远。浙沪新材料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的合作,基于上下游产业链,能够真正发挥两地的优势,“如今两地到了功能对接阶段,我们正从现代产业体系培育高度,来推动双方产业对接融合走向深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