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9日讯 “今年我又将投资加到了300多万元,继续在老土地里挖掘新商机。”昨日,“80后”张建芬告诉记者,今年是她回到家乡云和创业的第三年,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老家崇头镇海拔近千米的高山蔬菜,让高山食材成为城市餐桌的香饽饽。
1986出生的张建芬曾在外打拼多年,2014年夏天,一次偶然的聚会让她意识到可以通过“互联网+”反哺家乡。在她看来,想要在市场上闯出一条路子,就要让城市顾客体会到高山农副产品的独特魅力。她很快收集了村子里的土种蔬菜和红米等,为每一款蔬菜设置二维码,让用户可以扫码查询该作物的播种、移栽、生产管理等记录,甚至可以连接菜地的摄像头通过移动端设备实时监控。
如今,在多方努力下,张建芬已构建了一条“基地种植+合作社+农户种植+电商销售+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仅线上淘宝店目前已实现收益280万元。
在云和,像张建芬一样在老土地里挖掘新商机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他们踩泥巴回乡,又不拘泥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关注生态、环保、健康,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农业经营模式转型升级。
1975年出生的翦晓红,是浙江水产学院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看中云和湖好水质的她,跟着丈夫一起回到云和,摸索创造出了国内首个“上山下乡”的“三段式”生态养殖模式,同时又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发起成立了全市首家渔业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云和县云河渔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目前联合社年产值近3000万元。
“云和独特的生态优势,让我们这些70后的打拼更有劲头,我们也从绿水青山间挖掘出了更多商机和财富。”翦晓红兴奋地说,“在我看来,‘新农人’并不是要替代农民,而是要给农民带来新思维、新模式、新平台乃至新出路。”
1968年出生的石玉凤,有着20年食用菌种植经验,拥有“芸凤”“菇童”等自主商标。眼下,她又在农旅融合上做起了文章,研发盒装黄平菇、灰平菇。
“黄平菇、灰平菇菌棒装入纸盒中,游客买回去放到家中温度适宜的地方,打开盒子浇水培养,等待三五天即可采摘。”石玉凤说,这样既能让游客把云和土特产带回家,也能增加农业趣味性、游玩新奇性,实现农产品向旅游地商品转变。
“他们有情怀、有文化、懂技术,尤其是有新思维,在三农领域中,大胆创新并且善于分享、抱团。”云和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在“新农人”的带领下,云和不少农民也在各自领域积极开拓创新寻求突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