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撬动乡村振兴 高山上的“景宁600计划”
2017年11月21日 06:02:00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 见习记者 施佳琦 县委报道组 陈伊言

1.jpg

海拔660米的郑坑梯田迎来丰收季。

  核心提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山区县景宁,一项名为“景宁600计划”的推行,拉开了全县乡村振兴的序幕。这项以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为突破口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计划将全县海拔600米以上村庄出产的农产品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并逐步推动这些村落向“600农场”“600花园”等转变,以更节约、更自然的方式留存农耕记忆的同时,也使县域发展空间得以拓展。

  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 见习记者 施佳琦 县委报道组 陈伊言)畲乡景宁,九山半水半分田。

  海拔600米,在这里不仅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也是一条社会学意义的分界线。全县254个村庄,海拔600米以上的有151个,占全县村庄总数一半以上,几乎所有畲族聚居村分布于此。

  从这条分界线往上,151个高山村人口密度明显下降,将近70%村庄的70%以上人口外出,常住人口数多的村百人,少的不到10人。由于交通不便、人口分散、农业生产效率相对低下,农民人均收入相对较低。

  而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昼夜温差增大,在充足光照和充沛降雨的滋润下,这里的农作物绿意盎然,带着高山上的蓬勃生机和纯净气息。当地11万亩耕地和150多万亩山林资源,蕴含着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

  如何激活高山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年初,“景宁600计划”应运而生,除了鼓励海拔600米以上高山村实行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创立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外,还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引导部分高山村转型成为绿色生产生活空间。

  春种、夏忙、秋收、冬藏,在观察高山之变的最佳时节,我们来到景宁,追寻人们在这里的思考和探索。

  高山村的思考

  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如何实现

  “村子就要这么没了吗?”这个问题,曾时时盘旋在沙湾镇上处垟村村民刘永久心中。这个海拔800米、常住村民只有50多人的村庄里,今年57岁的刘永久是其中最年轻的。

  当地村民的大规模外出,也就是这10来年的事。当山下日新月异的面貌通过山路和通达的互联网传入时,周而复始的山区生活开始让人日渐“乏味”。对于山外世界的美好想象,催促着村民们离开。

  “远方有更赚钱的工作、更方便的生活、更好的教育,相比之下,大山里面太贫瘠了。”刘永久说,这些年来,每走一个人,就要荒一片地。照这样下去,等到如今的这批村民老去,这个不出名的小村将同那些延续了五六百年的农耕和家族记忆,消逝在群山之间,“像上处垟村一样,缺少资源的山村,怎么找到自己的生存路径呢?”

  过去,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几乎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世界许多地方的农业社会结构,直到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乡土,试图打开城乡之间断裂的通道。

  “但这条通道是有选择性的。”景宁县副县长毛华庆对此深有体会,“通道一端的乡村要么资源突出,比如德清莫干山,要么政府大力扶持,比如桐庐,要么具有人才返乡的偶然性,比如河南郝堂。对于财政有限的景宁来说,这些都不现实。”

  那么,高山村只能由其自然消逝吗?它们是否有留下的价值?

  “海拔600米以上的11万亩耕地和100多万亩山林,是畲族农耕文化的起源地。对于本就资源稀缺的山区县来说,既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文化传承,是我们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在毛华庆看来,空心化、老龄化的高山村现状,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突出表现,要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务之急是重新激活农业生产的价值。

  今年初,在景宁县委、县政府推动下,高山上的“景宁600计划”悄然开启。计划的第一步,是将全县海拔600米以上村庄里五花八门、产量又不大的农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形成品牌;第二步,打造县域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平台,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山区农业效率;让农村转化成为绿色空间,形成“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打造农旅融合大景区,则是终极目标。

  “既然乡土的衰落是由于市场挤压,那么它的变革也必须通过市场手段。”毛华庆说。

  山区县的探索

  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对于县里的计划,比如怎样推广品牌,怎么建立服务平台,高山村的村民们开始并不太懂,但他们很清楚,“今年比往年好多了”。

  茭白,是景宁人深思熟虑后,挑选的第一个“600产品”。

  在景宁海拔600米以上的山间,茭白田的面积将近5000亩。每到夏秋时节,大际乡、沙湾镇、景南乡的高山村里,清风拂过纤长的茭白叶,一片绿意绵延。由于夜间的低温能够杀死绝大多数虫子,白天充足的光照又能让植物快速汲取能量,因此,这里的茭白基本不使用农药和化肥,而且味道清甜、脆嫩。

  “往年农户要么自己拉到市场售卖,要么等待商贩前来收购,在茭白市场价格波动和商贩打压的双重影响下,每亩收益仅有七八千元。”毛华庆告诉记者,他们曾做过一次测算,若是山区土地产出率能达到每亩1万元,农民的种植热情就会被极大激发出来,产出率持续上升,又能进一步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本要求。”

  于是,这个夏天,景宁县政府与中国邮政电商平台“邮乐购”,以及畲深山物流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打造统一销售平台。他们将高山茭白重新命名为“冷水雪茭”,并为“景宁600”产品设计了新标识:一轮红日从海拔600米的山间冉冉升起的图案,预示着所有人的期待。

  进入初秋,贴着“景宁600”标识的货车蜿蜒而上,驶向山间,又满载着新鲜的茭白,回到山下仓库,经过检测、分拣、包装后,再随一辆辆物流车走向城市。

  上线短短1个月,“冷水雪茭”网上销售量超过1万单,总量达10万余千克,每千克价格超过10元。“按照一般亩产1500千克计算,每亩地的收益将近1.5万元。”畲深山物流公司经理沈甘霖算了一笔账,“这还仅是第一年的试水,如果我们的平台更大、农产品更加丰富呢?”

  “畲深山”的发展印证着他的想法。从物流行业转型做农业不久的公司,目前已经发展了1000余名固定会员,销售额达到800余万元,占地18亩的新园区项目获批。

  带着更坚定的信心,沈甘霖开着车翻山越岭,几乎走遍了151个高山村。进一个村,他先找到最年轻的村民,坐下来聊种地的生活,谈城市居民对绿色无公害产品的需求,计算房前屋后土地的价值。若有意愿,他便拿出准备好的合同,发展他们成为经纪人,“目前已有30多人签订协议,我们计划到明年要让每一个高山村都有一个经纪人。”

  刘永久和同村的周德华欣然当上了农业经纪人。每天清晨,他们挨家挨户收集农产品,乘坐城乡公交下山。身边的竹筐里,有带露珠的小青菜,有晒干的豇豆,也有老人们刚刚腌制好的辣椒酱。根据季节变换,他们还要将统一发放的种子交到邻里乡亲手中,指导生态育种、杀虫和培肥,让小农生产的每一步都连接城市居民绿色消费的新需求。

  上处垟村里,茭白田里纤长的叶子渐渐转黄,几片荒废的土地重新开垦,撒上了萝卜和小白菜种子。刘永久知道,冬去春来,这里就会勃发出新的生命。

  景宁人的期待

  形成农旅融合的绿色生产生活空间

  成立茭农联合协会,制定标准化生产、销售流程,推广“茭鱼共生”模式,发动村干部带头养殖蜜蜂……这一年来,景宁高山上的“600计划”顺利进行着,努力拓宽原有产品的市场,也不断种植和尝试新作物。

  当冷水雪茭、深山野蜜、月子大米、过年冬笋等带着“景宁600”标识的农产品被摆上杭州、上海等城市家庭餐桌,农业也正在成为高山村最有希望的时尚产业。

  而景宁人的志向不止于此。

  “与丽水山耕、三门青蟹等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不同,‘景宁600’从一开始设计,就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计划,也是一项乡村振兴的计划。之后,哪些地方适合纯农业生产,成为绿色农场、牧场,哪些地方有独特产品,能走‘一村一品’道路,哪些地方能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就会逐渐清晰,进而制成一张全域发展蓝图。”毛华庆说,未来的高山村将是突破传统行政区划,按照产业模式兴起的新型聚居空间,“这是一个温火慢炖的过程,需要时间,也取决于我们能否吸引更多人回归。”

  一路向上,到达海拔1000余米的景南乡,毛华庆期待的绿色生产生活空间雏形已在这里显现。东垟村、西垟村、上标垟村3个村庄居于中间,向下百米是水库,向上则是望东垟湿地。

  温州人项光泽在景宁县农业局推荐下来到这里,看过一眼便不想离开了。

  东垟是一个古村,建于清朝末年的20余幢老房子至今保存完好,石板路、黄泥墙,村民家院子里的柿子树正红。

  西垟村的风貌新老交替,房子依山而建,村民们在房前屋后的田地里种植水稻和茭白,春天放养到水田里的鲤鱼和泥鳅也已慢慢长成。

  上标垟则是个新村,现代砖瓦房沿着公路铺开,因为紧邻水库,村里陆陆续续开出了10来家农家乐,田里的鱼、地上的鸡鸭端上餐桌,让城里游客食指大动。

  项光泽在东垟村往里、海拔1200米处,流转了近300亩土地,投资1000余万元,聘请20多位当地村民,建起了“畲耕公社”。如今,长1.2公里的农场小路两旁,整齐排列着一个个大棚,西红柿、玉米、茄子、草莓正在旺盛生长。不久之后,这些用草木灰、菌棒等有机肥培育的高山蔬菜瓜果,也将贴上“景宁600”的标识,运往全国各地。

  眼下,乡里也正在规划建设一条沿溪绿道,连通湿地、村庄、农场和水库。景南乡党委书记金锋期待着,这个全县最为偏远的高山乡,能够走入更多人的视野,每一位村民都能融入新的生产生活体系,“我们的理想图景,正是一个农旅融合的‘600花园’”。

1.jpg

  【阅读延伸】

  浙江农业品牌看过来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农业品牌化为浙江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新路径。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是农业品牌创建的一种重要类型。

  目前,浙江已打响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中既包括“丽水山耕”这样的全产业品牌,也有像西湖龙井、三门青蟹等单品品牌,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文脉挖掘、区域形象提升、农民收入提高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

  丽水山耕

  “丽水山耕”是地级市层面较早整合全域农业资源的品牌,以丽水一流的生态环境作为核心价值支撑,整合景宁惠明茶、庆元香菇、遂昌菊米、处州白莲等声名远播的农产精品。

  2014年,丽水市委托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进行品牌战略规划,挖掘埋藏于丽水大地独特的深厚文脉,将区域名称、区域地貌、农耕文化相结合,创建了覆盖全市域、全产业、全链条的区域公用品牌。

  截至2016年底,“丽水山耕”品牌已吸引230家农业主体加入“母子品牌”运作,经“丽水山耕”背书的农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仅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就超过27亿元,产品平均溢价33%。

  西湖龙井

  始于唐代的西湖龙井,在乾隆钦点胡公庙前十八棵“御树”后,品牌效应就已显现,如今更以“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被称为世界“绿茶皇后”,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构成了独特的龙井茶文化。

  今年5月茶博会出炉的“中国茶叶区域十大公用品牌”名单上,西湖龙井赫然在列。“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杭州市十分重视西湖龙井茶品牌建设,除了颁布《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明确生产地域范围、实施统一标识管理和商标保护,每年还投入上千万元对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产业发展、企业培育进行扶持。

  余姚榨菜

  余姚是全国最大的榨菜生产加工基地之一,也是农业部命名的“全国榨菜之乡”。余姚榨菜生产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从姚北棉区开始,如今已成为余姚市农业的主导产品之一,如当地民谣所唱:“颗颗榨菜头,垒起幢幢新高楼”。

  从最初的自种、自腌、自卖的传统加工模式,到逐步转化为现代化生产加工模式,余姚引导榨菜产业一步步走上新的发展轨道。自1999年余姚榨菜产品第一次获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金奖以来,余姚开始实施榨菜产业统一的品牌战略。早在2005年,当地政府就和榨菜协会联手颁布《余姚榨菜地方标准》,为做强品牌打下了深厚基础。

  三门青蟹

  “何物可供郎下酒,糖颓青蟹砺江蚝”,台州三门养殖青蟹已有200余年历史,而三门青蟹也以个大、体壮、色泽鲜艳、肉味鲜美驰名闽浙沪。从2001年起,三门县政府便前往上海、杭州等城市积极开展青蟹推介活动,同时在全国首家注册“三门湾”牌青蟹商标,开发青蟹专用礼盒和包扎带。

  近年来三门连续举办“中国青蟹节”,利用节庆文化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搭载生鲜链和互联网快车进一步打开销售渠道,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和奖项。据估算,目前三门青蟹品牌价值达到40亿元。

  雁荡山铁皮石斛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雁山记》第三卷中即对雁荡山一带出产金钗石斛进行了记载,《本草从新》中更是直言:石斛“味甘者良,温州最上”,而文中“温州”即指乐清的雁荡一带。多雾、高湿、无霜、无污染的雁荡山为铁皮石斛提供了极佳的生长环境。

  作为“中国铁皮石斛之乡”,乐清市集聚的铁皮石斛产业带面积达8300亩,产值约4.68亿元,铁皮枫斗加工技艺被列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温州市还通过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现代园林建设来扶持产业发展、维护品牌价值。(见习记者 施佳琦 记者 沈晶晶 整理)

标签: 景宁;海拔;茭白;村庄;品牌;村民;高山;农产品;乡村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