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让“乡愁”有“乡”可寻 传统村落在丽水小城镇整治中的传承与发展
2017年12月25日 03:48:56 来源: 浙江在线 金叶剑 彭晓梅

浙江在线12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金叶剑 彭晓梅)丽水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加上“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地理条件,让众多传统村落和古镇避开了时代变迁对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和颠覆,至今,丽水市仍保留有众多格局完整、风貌统一的传统村落,其中有158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98个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例如松阳县是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和全国“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素有“桥乡”之称的景宁县东坑镇,镇内“古”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古廊桥数量最多的乡镇之一,镇内拥有古廊桥12座,国宝级廊桥3座,其中2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备名录。

近年来,丽水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契机,在深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致力于传统村落、历史街区及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最大限度地传承地方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让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协调统一。

规划引领 高屋建瓴彰显底蕴

规划设计既体现小城镇的特色风貌,又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丽水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提出的“要以科学的规划设计统领,做到‘有项目必规划、无设计不动工’”的精神,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对小城镇历史街区、传统建筑和整体风貌的保护,避免“千镇一面、万楼一貌”的特色缺失现象。

摸清家底,梳理对象。在规划前期,丽水市组建多个学科专家队伍,利用开展治危拆违行动的契机,深入传统村落实地调研,全面普查。例如松阳县专门成立组织,制定《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调查实施方案》,对小城镇传统民居、历史古迹和小城镇周边的自然山水风貌、村落格局肌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调查、拍摄、建档并分类管理。

整合工作,统筹推进。整体规划过程中,丽水市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与国家级、省级卫生乡镇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示范乡镇创建,“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等重点工作相结合,高标准、高起点编制整治规划,统筹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推进,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因地制宜,百花齐放。坚持“一镇一特色”,注重传统特色风貌的保持和延续,例如云和县依据当地山水人文风格,推出了“梯田农耕小镇”“帆影渔歌小镇”“仙宫金水小镇”“爱情圣岛”“梨花乡里”和“秘境畲乡”等“6镇6景”的规划。松阳县编制《松阳县名城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行动方案》《“拯救老屋行动”实施方案》,依托自身特色,量体裁衣,把田园、山水、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保护和建设,引领和推进传统村落、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系统保护和整体利用。

集思广益,多方献策。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丽水市在邀请规划设计专家以科学专业的视角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勾勒蓝图的同时,还充分利用民间智慧,发动匠人、村民献计献策。从当地的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元素中挖掘文化精神、文化符号,做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梳理分类,使当地文化元素与城镇规划编制有机融合。

文化传承 产业挖掘留住乡愁

丽水小城镇整治再造魅力故乡,强调传统村落的保护,更追求乡村的活化,使之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古村落。如何在满足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留住乡愁、留住底蕴?丽水各地各出实招。

云和县

强调原汁原貌,全域整治提升生产生活环境。云和县尊重原有格局,建设协调山水景观:雾溪乡平垟岗村在外立面壁画、屋檐设计、畲族标识上形象展示着畲族风情;赤石乡在保存好特色老街的基础上,在云和湖畔建设“望乡楼”,整合该乡汀州文化、畲族文化、移民文化等具有乡愁特色的多种文化,打造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愁馆,让人追忆老赤石、老云和。

注重文化传承,打造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古村落。深度挖掘百姓日常生活中积极健康的传统技艺与传统礼仪:雾溪乡每年开展“三月三”传统节日,修葺文博馆,传承畲族“三礼二文化”,并依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创作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传承保护基地,大力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此外赤石乡汀州文化节、紧水滩船帮文化节等,无不在唤醒故乡记忆,传承地方文化精神。今年,各古村落还创新开办乡村振兴讲习所,淳朴的人们开始探索古村落发展的新春天。

松阳县

复活历史建筑生命活力。松阳县成立“名城古村老屋保护发展领导小组”、传统建筑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利用及修缮进行协调管理。以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重要依据,结合居民意愿,利用传统村落中央财政保护资金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老屋拯救资金对小城镇历史建筑进行修缮。截至目前,该县已修缮小城镇历史建筑37座,古市镇历史街区保护性修缮将于明年动工。

复兴历史建筑功能。通过修缮性保护,在不改变原有外部结构的基础上,选取部分历史建筑,结合城镇功能空间需要,将历史建筑改造成为文化大礼堂、茶楼、博物馆等城镇居民休憩、娱乐、办公空间,实现历史建筑空间功能再利用。

复活传统文化基因。通过传统民居的产权流转,积极探索闲置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促进当地民宿产业经营,搭建本地居民就地创业的重要平台;引导手工业者将杆秤、农器具、铁器、篾器、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活动,建立“乡乡有节庆,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展演机制,每年举办20多台特色民俗节会活动;建设全县域农耕博物馆,充分利用古民居、祠堂、文化礼堂等历史建筑,将县博物馆分散到各乡镇村。

景宁县

立足“古”资源,走复古路线。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东坑镇将“廊桥文化”充分融入规划设计、项目建设中,大力推进“廊桥驿梦”公园、廊桥文化公园、桥系改造等蕴含特色文化的美丽业态项目建设和“一带三廊三区”景观节点建设。以廊桥为主题的3D彩绘墙、别致的廊桥路灯、造型独特的廊桥垃圾箱等细节,让深厚的廊桥文化体现在城镇建设的一点一滴中。

开发中保护,保留文化层。为进一步对古建筑和古廊桥进行高标准保护,东坑镇成立了木拱廊桥抢救和保护领导小组,并开展廊桥普查工作,与廊桥所在村村委签订保护协议,并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巡查和维修,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今年来,东坑镇更是投资了1400余万元全力推进古建筑保护与提升工程,完成了外立面改造、深垟中心桥、古道修复等10余个子项目。

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双向互动。东坑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明显、文化种类多样,畲族文化、廊桥文化、生态文化、爱情文化、汤氏文化、农耕文化、畲药养生文化、红色文化构筑起丰厚的地域文化体系。今年来,东坑镇通过内涵挖掘,成功提炼了“一村一故事”,把故事融入每个景点;同时,成功培育马坑村“爱在心田”文化节、章坑村尝新文化节、茗源村“南宋福”文化节、汤北村汤氏文化节、白鹤村“二十四节气”文化节、深垟畲药膳养生文化节等7个优质民俗节庆品牌,成为丽水文化节庆品牌最多的乡镇之一。

补齐短板

同步推进颜值粲然

传统村落、古镇,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发展过程中曾面临城镇面貌旧、设施老化、环境差等“老乡镇”的通病。

恋一座城,始于颜值,只有夯实小城镇环境基础,提升城镇秩序、卫生环境、乡容镇貌,把洁化、序化、绿化、靓化“四化”逐一深化,古镇的乡愁韵味方能粲然出彩。

在公共设施方面补缺提升。丽水因地制宜开展整治,整治行动不仅盯住了道路、广场、街区等“面子”问题,还由表及里,加强了小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切实解决了“里子”问题,软件服务硬件设施同步提升,着力改善传统村落的生活环境,彰显文化品位,不断推进镇区建设。

探索实用高效的工作机制。只有依托长效管理机制,才能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走得更远。借小城镇整治的东风,云和县雾溪乡大力推广“垃圾兑换超市”机制,受益于这一机制,村民可以通过收集白色垃圾到指定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既提高了农村环保意识,也激发了村民参与小城镇环境整治的热情;松阳县竹垟乡制定强化了门前三包、训诫式村规民约、河长制、街(路)长负责制等切实有效的日常长效管护机制,居住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不同时代的一处处历史文化古迹、一座座传统建筑延续了小城镇历史文脉,展现了丽水小城镇的厚重魅力,为未来小城镇的发展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在保护中涅槃、在传承中发展,丽水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让古村落有故事、有乡愁。

标签: 小城镇;村落;乡愁;整治;丽水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