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有关礼金的调查:岁末喜事多礼金压力让人“伤不起”
2018年01月15日 14:44:54 来源: 丽水网-处州晚报 记者 吕恺 实习生 黄珊

  近日,网友“燕领”在论坛发帖,称在宁波参加一个很要好的同事婚礼,由于对当地风俗不了解,就随了100元的份子钱,但在婚宴时傻眼了,一桌菜要4000元左右。帖子一出,网友们炸开了锅,大多数网友觉得,现在100元实在是拿不出手。

  随着年关临近,送礼金的高峰期再次悄然而至。在我们丽水,市民送礼金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记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发现,不少市民表示压力越来越大了。

  记者调查:

  一市民去年包了3.5万元礼金

  为了解丽水市民对于送人情、随礼的情况,记者于1月8日发起了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总人数为146人,其中男性78人,女性68人。

  调查显示,各类礼金开支中,结婚礼金以89.04%的比例拔得头筹,其次是乔迁、生子、探病、生日等。在2017年,43.15%的调查者参加了5次以下宴席,49.32%的调查者参加了5至10次,5.48%的调查者参加了11至15次,还有2.05%的调查者一年内参加了16次以上的宴席。

  调查中,有34.25%的调查者表示每次礼金在901至1200元,26.03%的在601至900元。网友“一只小猪”在留言中写道:“礼金不包个800元以上都不好意思,不论自己的经济条件如何,硬撑着也要包1000元。”

  此外,在调查中,记者询问了礼金包最多的金额是多少,不少调查者表示有包过上万元的。

  在市区事业单位上班的周先生年末和女朋友一起去了温州,参加大学同学的婚礼。周先生称,他一直不太主张同学之间直接送钱,“同学的关系很纯洁,送钱不好看。”去年12月,他送给新人一只价值近500元的花瓶作为新婚礼物。“本来我觉得够了,但看到婚礼现场大家都送红包,我又不好意思了,又送了1000元礼金。”

  周先生今年30岁,去年一年送出了3.5万元的礼金,其中大部分是朋友同学结婚。“朋友结婚基本上都是包2888元的红包,大学同学也都包2000元左右,去年单位有5个同事结婚,我也都包了1500元。”周先生笑着说,自己要早日结婚,不然礼金都收不回来了。

  市民观点:

  礼金水涨船高让人很有压力

  调查数据显示,50.68%的调查者感受到了礼金带来的压力,只有9.59%的调查者感觉到一点压力都没有。

  感觉压力大的人群以学生和刚参加工作者居多。“我在去年一年共收到了7个同学朋友结婚的请柬,有高中同学,也有大学同学。高中同学都在丽水,基本上是包1000元,大学同学特别是温州的,按照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会包多点,最多的一个包了1800元。我一个月工资也才4000元,像去年10月就参加了4个婚礼,工资根本不够用。”研究生毕业刚工作不到一年的市民陈鑫雨说,因为送礼金入不敷出,她只能请父母“赞助”。

  家住市区灯塔小区的周丽仙阿姨今年73岁,据她回忆,上世纪60年代,结婚送个5毛钱算是比较客气的了。70年代一般送5元,80年代涨到10元,90年代涨到50元,2000年起步价就是100元。按照她的说法,以现在1000元的礼金来算,丽水人的礼金50年竟涨了2000倍。当然,这也和收入以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由于新人们都喜欢在节假日扎堆摆婚宴,尤其是五一、十一等假期,导致许多人疲于奔波在各个婚礼现场,礼金自然也就像流水般“哗哗”向外送。市民林爱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朋友之间最好都事先说好,在双方的宴席中都不包礼金。“只要人去参加宴席了,大家一起热闹聚聚,这样才是我们最初送礼金的本意。”林爱华说。

  专家建议:

  减少攀比心理倡导移风易俗

  那为何市民的礼金越包越大,压力也越来越大了呢?晚报新闻智库专家、丽水市委党校社会学教授杨采琴认为,除了物价水平提高外,攀比心理是市民礼金“贡献”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通常来说,很多人在送礼金前会打探一番,最后选择一个多数人给的金额,甚至有时会刻意比一般人多出一些,以示与主人的深厚感情,今后说起来也有面子。这样一来,大家互相攀比的心理从而导致礼金越来越高了。

  杨采琴认为,仪式场合的礼物、礼金等,体现了族群关系学中集体性的力量。至于礼物贵贱、礼金多少,并非衡量亲疏远近的标准,若一味地以礼金轻重权衡各种礼仪活动,都是舍本逐末的行为,重了“礼”却轻了“人意”,更助长了社会上攀比奢靡之风。

  要想减少攀比奢靡之风,营造文明节俭的范围,杨采琴认为,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攀比之风,端正社会风气。首先是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准则,引导党员干部减少铺张浪费的行为。其次是通过媒体等部门的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喜事新办,新事简办,节俭办事,营造节俭文明的大环境。最重要的是广大群众革新自己的人际交往原则,让人际交往与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心愿相符,本着“礼轻情意重”的本意送去祝福。

  在山东淄博的南太合村,这里的红白喜事随份子都是5毛钱,而且这个规矩还坚持了30年。随礼的钱不在多少,图的是一份喜庆,寄托的是一份哀思,这样的乡风民俗怎么能不让人叫好?近年来,淄博重点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规范完善乡规民约,成立乡风文明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移风易俗试点,规范婚丧嫁娶的环节程序、标准,引导农民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非法宗教,反对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破除陈规陋俗,在淄博树立了“厚养薄葬短丧”的文明新风。

标签: 风俗;礼金;婚礼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