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金春华 县委报道组 陈伊言)全县最偏远的派出所,辖一乡一镇43个行政村169平方公里;辖区内85%的人口外出,留守的人中有800余人已70周岁以上……这就是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派出所10位民警工作的地方。他们的平均年龄,28岁。
“最多跑一次”改革一年多来,他们的工作发生了极大变化,从打击犯罪为主、服务为辅,变为打击与服务并重,服务又正在提升全面工作。
他们用羊肠小路上的匆匆足迹填平年龄上的代沟,用平安静好的基层岁月书写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群众到英川镇派出所办理户籍业务。陈伊言 摄
故事一:“偶遇”的九旬老人成了自家爷爷
鸬鹚乡葛山村,到派出所有20多公里山路,一半要靠步行,一半坐一天两趟的公交班车。95岁的刘元超独居于此。邻居们却说,他有一群穿警服的好孙辈。
故事源于一个“自问自答”:基层派出所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能做什么?34岁的所长周晓锋说,除了执行上级部署,还要去听听群众心声。
一开始,年轻的片警们并不太有底:这里紧靠浙江第二高峰百山祖,山峦叠嶂,居民分散而居,还有11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2017年9月,走访开始,每人“包”几个村,在家人数、老人情况……一一记录,鞋子走坏好几双,两个月后,一张详实的手绘地图被一点点“拼”了出来。
10月底,民警们来到葛山村,见刘元超孤身一人住在老屋里。原来,跟他一起住的儿子4个月前离世,孙子又外出读书。民警们买来油米慰问,帮他联系乡里办理了低保,并结为帮扶对象,每月探望。33岁的教导员陈鑫熊腰虎背,给老人理发时却轻巧利索。老人喜欢。
民情地图成为服务群众的指引图和记录图,日复一日,印进了民警们心里。去年,户籍警雷青君到隆下村给村民拍证件照,有老人悄悄问能不能帮拍遗照。当地称为“百岁照”,生前拍,但干这一行的只县城有且难找。几天后是重阳,所里请了摄影师到村里,20多位老人高高兴兴地拍了照,像过节一样热闹。所有费用,村里、镇里承担一半,所里的党员关爱基金承担一半。
周晓锋到叶老伯家里提供上门服务。陈伊言 摄
故事二:不愿靠近派出所的老人后来见面就请吃瓜子
“阿峰啊,我们想办个分户。”“好的,我带材料过来给你们现场办”……5月31日下午4时许,周晓锋接到一个电话。王宅村82岁的叶老伯打来的。
叶老伯和所里“交情”特殊。2017年9月,一场大火吞噬了他家房子。虽然村里给所有房子上了保险,但他的身份证件都被焚毁,保险赔偿办不下来。叶老伯年轻时“跟派出所吵过一架”,“不想再进派出所的门”,一直不肯去所里补办证件。老伴只能干着急。
“老人对我们的工作有误解,我们作为小辈应该主动去化解。”民警们得知消息后,扛着相机、铁架、背景布,清晨、傍晚,趁叶老伯在家时上门服务。心结难解的叶老伯拒绝了三次,第四趟才拍上。半个月后,周晓锋送证件上门,叶老伯心头疙瘩终于解开了,拿出瓜子一把把往他手上塞,还张罗着要给所里的小年轻们介绍对象。
上门给70岁以上老人服务的“70免跑”,是所里有针对性推出的一项服务,如今已在全县推广。老人们可以通过村干部、邻居、打电话、捎口信等方式预约民警上门服务。截至5月29日,所里提供这项服务71次,行程800多公里。
31日这天,周晓锋冒着细雨来到叶老伯家,老两口又拿出各色瓜子招待他。周晓锋先帮他们填好材料,教他们怎么签字、按手印,然后把分户后的新户口本递给他们,还嘱咐他们雨季来了注意安全。墙壁上,他大半年前手写的自己的电话号码依然清晰。
周晓锋(右二)到叶老伯家里提供上门服务。陈伊言 摄
故事三:离家虽远,服务很近
5月18日一早,陈鑫、王仕青和张健3人从所里出发,赶了130多公里,来到龙泉市行政审批中心,给辖区内在龙泉务工的群众送服务。在龙泉定居20多年的后圩村村民林秋平闻讯赶来致谢,还送来了自己种的枇杷。
原来,林秋平想回英川派出所办亲属关系等证明,但一直抽不出时间,后来在老乡的微信群里找到了王仕青,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了他的微信。王仕青核对信息后,当天就把证明做出来邮寄给他。
群众不管在哪里,都可享受到民警们提供的“云服务”、点单式服务。所里25岁的“电脑通”潘笑宇说,这是年轻民警的创新也是优势所在。由于辖区内群众在云和、龙泉两地最为集中,民警们又每月轮流到两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开设服务专窗,去之前提早一周通过老乡群等广而告之。这被称为“流动式”警务集市。
2017年6月以来,景宁各派出所还创新了针对偏远山村在家群众的“固定式”警务集市、针对开办民宿等专业性业务的“专场式”警务集市、提供畲语等特殊服务的“延伸式”警务集市。全县各类警务集市已累计服务群众11万余人次,节省群众办事开支220余万元,减少群众跑路13万余公里。
“这对我们工作帮助也很大。”周晓锋说,今年3月,西山村两名村民为一头牛的归属引发纠纷。年轻的民警们对牛的习性不熟,一时想不出化解办法。正巧他们在警务集市上服务过的驮戥村村民吴仁东是行家。他得知该事后,主动联系民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故事四:“别人的警察爸爸拿手枪,我的爸爸拿手机”
英川所民警现在有个习惯:手机不离手。周晓锋6岁的儿子常撅着嘴说,别人的警察爸爸拿手枪,我爸爸拿手机。
离不开手机,因为有父老乡亲的呼声。民警们在绘民情地图时,就开始组建各村的联络群。现在仅直接与“最多跑一次”相关的就有54个。出门在外,人人带着大容量充电宝。
辖区内的英川镇、鸬鹚乡,虽偏僻但风景优美。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地群众的期盼。这却给这群“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们带来考验:他们的服务类工作以户政为主,如何具体参与其中?开民宿成为切入点,良好的治安环境成为底线。
民宿能够综合带动农业、旅游、餐饮等多项产业。但开办民宿需取得特种行业许可证,专业性强、难度大。小伙子们学得认真,推出“民宿零跑”。业主只要提出申请,现场测量、装修指导、质量初审、问题整改,民警都会一一上门服务。5月18日,凤洋村村民陈先清成功办理了许可证,但他一直在外地,只通过手机申请、联系,民警却往他家跑了5趟。
民警不拿枪拿手机,都去服务了,治安怎么办?周晓锋也有过这样的担心。但现实给出了答案:今年1至5月,辖区内发案量同比下降80%,只两起治安案件,无刑事案件。县局领导一语点破:民警在外出服务,见警率提高,群众支持度提高,平安就有了基础。今年,县局提出创“100个无案村”,县局领导问英川所有无底气当“排头兵”。小伙子们底气十足地回答: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