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之赞”·坚守篇
“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绿色,是丽水的“眼睛”;生态,是丽水的“生命”。记者 雷宁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守住这方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1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对丽水殷切嘱托、谆谆告诫。丽水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市党员干部深刻牢记,认真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严守生态红线,把好发展底线,突出发展高线。这些年来,丽水高高举起“生态旗”,上下合唱“绿色歌”,坚持按照“八八战略”的决策部署,特别注重发挥生态优势和山区资源优势,以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推动“生态立市”,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担当谋绿色发展。
近年来,丽水在推动绿色跨越发展上夺取新成就,在谋求绿水青山加快转换为金山银山上开启新探索,在破解生态保护与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这对矛盾上实现新突破!
生态为先树为战略核心,绿色发展形成全民自觉。努力实现在生态保护前提下的绿色发展,在这里转化为发展自信,“两山”实践的丽水样板加快形成。
始终如一高擎生态大旗
今年7月17日,生态环境部在丽水举办长江经济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为期三天,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16个省市以及13个“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各级领导干部学员,集中在这里学习研讨“丽水样本”。
在培训中,学员们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重温习总书记对丽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探讨丽水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路径,进一步领悟习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所有学员最大的感受是:丽水十多年的绿色生态战略坚守,由衷地赞叹!
政绩观与发展观密切相连。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12年前,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丽水牢牢坚守,自觉践行。
科学论断为丽水插上腾飞翅膀。10多年来,丽水历届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毫不动摇地贯彻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高擎生态大旗。
坚定不移地行进在这条发展新路上,绿色这个丽水最大的优势,“夺目”地成为丽水发展的最大潜力。
十年砥砺,探索前行,绿色生态理念深深印在丽水党政者脑海、融入丽水人的血脉中。
在本世纪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丽水要“建设全省生态屏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双重任务和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丽水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为先的战略要求,从市委确定的“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到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要求,从提出“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到创建浙江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没有一届市委、市政府不强调对绿色的坚守、生态的保护、科学的发展。
生态文明,丽水先行。“两山”实践,丽水示范。在探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丽水前行的脚步愈发迈得沉稳而快速。
2008年,丽水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发布《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全力实施“生态产业、生态集聚、生态设施、生态涵养、生态文化”五大工程,为全面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9年,丽水又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有关中央部委研究机构,围绕生态休闲农业、生态养生产品制造业、生态休闲旅游业等方面,开展丽水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课题研究。
2011年6月,由丽水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编制的《丽水市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规划》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发布。同时,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授予丽水市“国际休闲养生城市”。秀山丽水品牌推介片,也正式亮相央视《朝闻天下》栏目。
2012年8月,市委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丽水市委关于推进“秀山丽水、养生福地”建设的决定》,为全面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并正式将“秀山丽水、养生福地”确立为发展定位,成为全市致力打造的区域品牌。
2013年12月,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明确提出,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确立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奋斗目标。
2016年6月,市委新出台《中共丽水市委关于补短板增后劲推动“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的决定》,基于丽水自身的重大抉择和人民的热切期盼,再一次吹响了“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号角。
2017年2月,丽水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重要嘱托,深入分析丽水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中奋力夺取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勇当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为“浙江的今天”和“中国的明天”奉献更多丽水实践、丽水元素、丽水印记。
2017年11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再次提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始终遵循“尤为如此”重要嘱托,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为总载体,奋力加快高质量实现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勇当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两大历史使命”。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发展战略的持续坚守,绿色理念的创新实践,让丽水万座青山被激活,千条清溪唱欢歌。自觉践行“两山”理念,秀山丽水插上了一双强劲有力的腾飞翅膀。
理念的坚守,生态的自觉,并不是坐而论道,更不能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伴随着每一次的绿色生态战略的巩固提升,丽水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凝聚起上下同心协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10年前的“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丽水新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到四年前的“省委取消丽水GDP考核,还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再到“归零翻篇”、聚焦“丽水之问”和当下的深刻领悟“丽水之赞”,创新实践“八八战略”,进一步深化“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行动,让党员干部思想更明晰意志更坚定,让全市人民心更齐气更顺、信心更足、自豪感更强。
“率先把丽水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空间格局优化、绿色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幸福、体制机制完善的大花园,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标杆和‘诗画浙江’鲜活样本。”在浙江省政府2017年底下发的《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总体方案》中这样表述,丽水的美好未来可期!
卓有成效的保护行动,为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记者 雷宁 摄
一以贯之悉心守护这方水土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指示,在丽水得到了一以贯之的践行。
丽水山好,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0.79%,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林木蓄积量占浙江省总蓄积量的近三分之一;丽水水好,全市水质监测断面中99%为Ⅰ-Ⅲ类水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在2017年全省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丽水稳居第一,并在全省率先全境剿灭劣V类水质;丽水空气好,常年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十,被誉为“华东天然氧吧”。
这方好山水,虽天生丽质,但不能躺在祖辈留下的自然遗产上睡大觉,甚至挥霍不珍惜。丽水生态自觉的觉醒,比其他地方更早。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比别人更严更有力更富成效。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遂昌、松阳、景宁、庆元等县就坚决关闭了当时作为就业和纳税大户的四家国营造纸厂。尽管部分县的造纸厂居民就业和纳税比例甚至占到全县三分之一,但丽水仍然义无反顾!”丽水“老环保” 蔡瑢回忆说。
绝对不能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守护生态,铁腕治污,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向一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宣战。今年,浙江省重点(区域)产业技术联盟名单公布,由青田县的青山钢铁、瑞兴阀门、球豹阀门等三家公司组成的核电阀门产业技术联盟,入选浙江省重点产业技术联盟。这也是丽水市第二个省级重点产业技术联盟。“而在三年前,青田阀门产业集中整治,岌岌可危,企业的信心跌到谷底。”青田县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张祖康说,从2014年开始,青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对全县阀门产业进行污染集中整治,127家阀门企业当即关停63家,40家小企业兼并重组为24家,整个产业经历了浴火重生的整治重组和转型升级历程。
告别“低散乱”,转型“高轻新”,丽水坚持不懈,持续发力。去年以来,全市推进电镀行业、印染、化工、造纸、制革行业等71家企业的整治提升工作,整治阀门、铸造、竹木制品加工、石材加工等企业共3242家。
丽水还加快摸清污染源底数,截至今年6月30日,首批4925家涉污企业已纳入全市“污染源地图”,并标明企业信息、坐标方位等,初步实现可视化监管。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快“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共涉及24个改革区域,其中12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12个特色小镇。
治污,必须动真格。龙石溪作为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条主要内河,全长6公里,却一度因污染问题3年被省市主流媒体曝光4次,成为一条省督查组重点挂牌督查的“老病号”。为此,丽水开发区立誓通过“五水共治”工作,加快环境污染治理、推进生态工业转型升级,消除龙石溪的劣Ⅴ类水。
“这就像开发区环境治理的一面镜子,只有把它治理好了,才说明治理工作落到了实处。”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亲任龙石溪“河长”,立“军令状”抓治水。每个月,开发区党员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下河清理垃圾,并对所有企业排污进行逐一排摸,严厉打击偷排漏排行为,关停20多家排污不达标的违法企业,终于换来水清岸绿的新景象,摘掉了劣Ⅴ类水这顶不好看的“帽子”。
用最顶格的生态标准、最严格的生态管理、最科学的生态补偿来引领绿色发展。丽水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从26.6%提高到31.9%;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督查长效机制,否决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项目53个;2017年环境执法行政处罚案件770件、增长102.6%。
丽水治水,走在浙江前列。去年,丽水率先剿灭劣Ⅴ类水,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16年和2017年,丽水连夺浙江“五水共治”工作最高奖“大禹鼎”。
对于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的250件信访件中,丽水整改到位247件,整改完成率98.8%;中央督察反馈意见涉及丽水的2项共性问题立行立改,3项个性问题按整改方案有序推进。
同样,浙江省环保督察交办给丽水392件信访件,整改到位366件,正在整改26件,整改完成率93.4%;省督察反馈的29项问题细化分解成102个具体事项,目前完成整改22个,其它正在加快整改中。
好山、好水、好空气赋予丽水人更多生态自信。全市九县(市、区)全民动员,探索推行“林权改革”“民间河长”“民企包干河道”“河长竞聘制”等制度创新,让生态环保事业从行政走向民间,变“要我治”为“我要治”;“垃圾兑换超市”“环保存折”“晨钟暮鼓”等乡镇环保实践,让每个丽水人都能切身参与到家乡的环保事业中来;“百山祖冷杉天然种群繁衍”“桃花水母再现丽水”“中华秋沙鸭降临松阴溪”,一则则生物多样性新闻见诸报端,让丽水成为了野生动植物欢聚的乐园。
绿色,是丽水的“眼睛”;生态,是丽水的“生命”。丽水以卓有成效的保护行动,为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连串的辉煌业绩,证明了这一点。丽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连续14年全省第一,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0年全省第一,“美丽浙江”考核连续11年优秀,生态文明总指数排名全省第一!所辖9县(市、区)率先实现省级生态县全覆盖,6个县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县,5个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好山、好水、好空气赋予丽水人更多生态自信。记者 陈炜 摄
千方百计凸显绿色发展亮色
生态是丽水最大的优势,绿色是丽水最响亮的品牌。近年来,丽水坚持不懈发展生态农业、理直气壮发展生态工业、大张旗鼓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在高标准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要求双重约束下的较快速度发展的绿色赶超新路,奋力开辟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
今年7月3日,由市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制定的《丽水市生态产业鼓励培育类项目清单》和《丽水市生态产业限制发展类和禁止发展类项目清单》新鲜出炉,除了鼓励发展有特色有前景的生态农业、工业、服务业外,还特别强调守好生态底线,坚持“三个决不招”,即高耗能项目坚决不招,高污染项目坚决不招,低效益项目坚决不招。
其实,这不是丽水第一次出台此类招商清单。2014年,丽水在全省就率先出台《生态工业发展负面清单》,对工业发展实行准入管理。清单明确提出,“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污染难以治理的项目”,坚决不要!同时,根据《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明确指出全市1.73万平方公里区域面积内,95%以上的土地为禁止进入区和限制进入区,不再发展工业。
设项目和区域的双重“生态门槛”,既表明了丽水绝不以破坏生态换取发展的决心,也表明了丽水绿色崛起的信念。
如果重蹈“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最终将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都落空。在负面清单的基础上,2015年丽水又率先在全省提出园区“两无”目标,即“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铁腕整治“黑色GDP”。
根据这个目标,全市上下相继开展了合成革生态化改造、不锈钢产业提升工程、钢铁行业整治、低小散行业整治等系列工程,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入围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云和、松阳、龙泉开发区(工业园区)入围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在保护好“生态红线区”的基础上,留给丽水发展工业的空间仅有5%。但丽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17年全市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36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993.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76.0%;全市已经形成装备制造业、不锈钢、合成革、鞋革羽绒、化工医药、农林产品精深加工等六大产值百亿产业,以及与此相对应的25个区域块状经济。
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技术革新成为自觉。到2017年底,全市共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289家。全市工业企业积极主动转型,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迈进,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工业名牌120多个、省级著名商标150多个。
多年来,作为国家生态示范区,丽水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勇当绿色发展的探路者、模范生。除了生态工业外,定位于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生态旅游业,已成为丽水绿色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借助全域景区化的打造,“城、镇、村、景”的重新整合,整个丽水更是成为“居游皆宜、主客共享”的大景区。
十几年前,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山村,房屋破败、河道污染、阔叶林破坏严重。近年来,在“千万工程”的助推下,村民从打扫院子、清理垃圾开始,一点点改变家乡的环境。从2003年整治“牛奶河”、制定护鱼保水公约,到建设八棵树公园,到活水进村项目,再到世界级的国际竹建筑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全国乡村春晚大集举办……如今,溪头成为一处既能勾起乡愁又极具国际范的世外桃源,书写了乡村振兴样板:从一个资源贫乏的山村到4A景区,从年游客不足千人发展为年游客人数超过25万,从只有1家客栈到26家民宿,从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挣钱到30余人返乡创业。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丽水的生态旅游业迅速崛起,方兴未艾。2016年2月,丽水正式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9县(市、区)全部列入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旅游收入持续健康增长,2017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44.3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域旅游增加值增长13.7%、GDP占比9.02%;各县(市、区)全域旅游增加值GDP占比均达到8%以上。旅游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旅游投资160.9亿元,同比增长36.2%。
源源不断释放生态惠民红利
习总书记曾说过,对欠发达地区来说,优势是“绿水青山”尚在,劣势是“金山银山”不足。
长期以来,丽水坚持“生态立市”战略,让绿水青山成为了丽水的一张“金名片”。但是,决不能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穷日子。
只有将青山绿水转化成了百姓致富的最大靠山,只有破解好保护与发展的这对天生矛盾,才能让丽水百姓不再抱着“金饭碗”“饿肚子”。
山清水秀出好笋,2012年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慕名而来,着实让遂昌竹笋火了一把,也让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十三都村的老竹农包根基“火”了。多家企业纷纷派人专程赶到他家中,凭着一连10多次“专顾茅庐”的诚意,最终北京一家食品企业赢得了这场“争抢农民明星”的商战,与老包签下了15年的合同,聘请这位老农民为其形象代言人。
从农民到明星,从农户变为企业家,几年来,类似的财富传奇在丽水广袤农村不断上演。包根基的故事,正是丽水农民靠生态致富的生动缩影。得益于好山好水的滋养,遂昌冬笋、云和黑木耳、青田田鱼、庆元香菇……这些山里人的家常菜,让城里人趋之若鹜。
龙泉市小梅镇黄南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有始建于明代的古桥、有千年古刹、还有保存完好的老街等,但因为仅靠单纯种植农产品,村民收入并不高。
2011年,借助良好的环境优势,黄南村开始利用水稻种植间歇期和农闲土地种植油菜,稻田变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他们还以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传统民俗为特色,连续7年举办油菜花节,每年吸引数万人前来观赏,还带动了周边餐饮和农产品的销售。“油菜花”也被村民称作“有财花”。
农旅融合,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丽水深入实施推进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等3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进一步打响了“丽水山耕”“丽水山居”品牌。2017年,“丽水山耕”销售额38.7亿元,增长158%;平均溢价33%,品牌价值评估达26.59亿元。“丽水山居”经营总收入23亿元,增长36.4%,真正实现让“山货”走出“山门”、“山景”带来“钱景”。
“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2003年8月8日,习近平在丽水调研时曾这样说过,在他看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只有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才能实现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双赢”的转变。
十多年来,丽水不断创新思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抓住生态这个最大优势,丽水农民端上了“金饭碗”,走上了致富路。
丽水首创“河权到户”治水模式可谓经典。此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河道管理权和经营权分段或分区域承包给农户,把河道日常保洁与管理工作责任落实给承包者,承包者通过生态鱼类观光或是结合农家乐发展等实现溢价收益,预计每公里河道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真正实现把原有的河道“管起来、美起来”,最终实现农民“富起来”。这一案例也因此入选中国水利“2015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央视国际频道、《人民日报》分别向全世界介绍丽水治水经验。
丽水森林资源丰富,为了让全市2100万亩森林“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这些年来以森林资源信息为基础,为20万户农户建立了“林权IC卡”,评估出每一片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评估到户资产总额突破100亿元,农户可凭此卡到银行贷款。2017年新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8.3亿元,累计放贷202.2亿元。9年来,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总量一直占全省一半以上份额、居全国各地市第一。
丽水市茶叶产量、茶园种植面积、茶叶产值均占全省五分之一以上。其中以纯生态方式种植的景宁惠明茶、松阳银猴名列浙江十大名茶。松阳县的浙南茶叶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中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2017年浙南茶叶市场交易总量76774吨,交易总额570105万元,连续第3届位列“中国商品市场百强”榜单,交易量连续15年、交易额连续11年居全省同类市场首位。
丽水公益林面积127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58%,是浙江省主要“生态屏障”区。生态公益林在涵养水源、固土保肥、防灾减灾、固碳减排、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有着重要作用,以往大量公益林资源虽然得到很好的保护,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一定程度上造成林业资源经济价值闲置。
丽水市以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在全国率先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盘活了农村绿色资产,探索出了一条在农村地区发展绿色金融的有效途径。截至2017年底,全市开办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县(市、区)达到6个,累计发放贷款182笔、2308万元。
同时,以未来5年的公益林补偿收益为基数(22.5亿元),金融机构放大5至10倍融资杠杆,最大可为全市广大林农提供110至220亿元的融资规模。
不仅如此,还提升了林农对公益林维护的积极性,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2008年相比,2017年丽水全市森林蓄积量净增了2100万立方米,增幅40%;林业行业总产值增加了260亿元,增幅265%;农村居民人均林业纯收入增加了3043元,增幅260%。
2009年5703元、2017年18072元,自2009年到2017年,短短9年,丽水农民可支配收入接近翻了两番,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突破10000元和15000元大关,增幅连续9年位居全省首位。
生态兴,文明兴。生态兴,丽水兴。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丽水以毫不动摇的战略定力,不遗余力护生态、优生态、美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跨越发展的新路子,开辟了“两山” 探索实践新境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