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纪念日。
清晨,来自全国各地的近11万民众特意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并唱响国歌,为祖国母亲庆祝生日。
早上6时许,96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成员组成陆海空三军护旗方队,军姿严整地从天安门出发,行进铿锵有力,直至将五星红旗护送到天安门广场。
6时1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国歌,五星红旗在晨光中冉冉升起。
在全场欢呼“威武,我的国!”时,却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解放军仪仗队的升旗指挥刀其实是丽水庆元造!
10月1日,解放军仪仗队手握指挥刀
这把刀被称为“天下第一刀”,自1992年10月1日启用以来,已见证了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和60周年国庆大阅兵等重大活动,并伴随着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国元首司礼任务上千次,“天下第一刀”为祖国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天下第一刀
而研制这把刀的正是丽水人沈从岐。
退伍军人 铸刀缘起
沈从岐出生于丽水,1961年参军入伍。
沈从岐
满头银发,一身军装,声音洪亮,精神矍铄。这是记者见到沈从岐的第一印象。虽然军装上没有领花和肩章,但军人的气质仍然很明显。
据沈从岐说:“我国自1953年6月就正式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但直到1992年国庆前夕,仪仗队的执行队长每次在面对外国元首和军政要员时,只是用徒手行礼,这个细节被经常出国访问的邓小平记在了心里,他总觉得我们的仪仗队威严是有的,但是还缺一点风采、少一点神韵。后来,小平同志出访英国,在撒切尔夫人的陪同下检阅英国仪仗队时,一把闪亮的指挥军刀让他眼前一亮。是的,我们的仪仗队缺少的就是它,一把能展现国威军威的指挥刀。这就是铸刀起因。”(标注:段落内容摘自《中国档案报》总第3251期《誓以忠诚铸“国刀”》一文。)
沈从岐
1992年年初,中央军委颁布命令:决定为三军仪仗队改制新式礼宾服,在更换着装的同时,仪仗队执行队长和分队长将原来佩戴的手枪改为仪仗队指挥刀,将普通的徒手礼改为更加威武庄严的军刀礼。(标注:段落内容摘自《中国档案报》总第3251期《誓以忠诚铸“国刀”》一文。)
特色国刀 始造浙江
这项研究指挥刀的任务落实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
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后,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黄昭麟立即率领科研人员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反复考察。(标注:段落内容摘自《中国档案报》总第3251期《誓以忠诚铸“国刀”》一文。)
天下第一刀
他们先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找来了法国、日本、美国、瑞典、意大利等国的仪仗指挥刀资料,并根据我国国情军情和民族特点等,设计出了3种指挥刀图案,然后找了10多家军工企业和刀具生产厂家,这些单位均因质量要求高、工艺要求新等原因而无法承做。
无奈之中他们想到了曾向他们赠送过龙泉宝剑,并经常与之合作的退伍兵———浙江庆元中山帽厂厂长沈从岐。
作为龙泉后人,沈从岐虽然从小就接触过各种刀剑,但并不懂铸刀工艺。
他回忆,当时黄昭麟工程师是经战友介绍找到他的,而他当时是庆元县中山帽厂的厂长,并没有铸刀经验。
听完黄工程师的情况介绍后,他心里很清楚这是件“国家大事”,做这件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他回厂召开了党支部会议,向全体党员传达了中央军委的这项任务和指示,大家一致表示全力以赴。
于是,黄工程师马上要求签订协议书,协议要求年内完成研制指挥刀任务,做成一把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的仪仗指挥刀,在任何情况下要做到万无一失。
当年的协议书,照片由沈从岐提供
克服万难 艰辛铸刀
沈从岐选择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甚至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没有图纸,他就参考黄昭麟给他留下的一本画册和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借来的3把样刀自己动手设计;没有资金,他就全家总动员,把父母的养老钱、弟弟多年的积蓄和自己全部存款,一共凑了38.6万元作为研发资金;没有设备和制刀师傅,他就向市委领导汇报协调……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沈从岐的铸刀之路艰难起步。
他跑遍了全国七八十个厂家,没人愿意接这个“赔本的买卖”,当他感觉走投无路时,有人向他推荐了龙泉刀剑世家吴建培,他家制作的宝剑曾作为外交部的国礼赠送给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
资料图
经过6个月昼夜奋战,第一把略有弯度的指挥刀样刀终于出炉了,沈从岐满怀忐忑第一次进京送审,当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看后,言简意赅地批示,“泰山压顶不弯腰!”当时看到批示,又想到“中国特色”,沈从岐茅塞顿开,决定把刀做直,做一把刀剑合一的特色指挥刀。(标注:段落内容摘自《中国档案报》总第3251期《誓以忠诚铸“国刀”》一文。)
制刀方向找准后,沈从岐更是抓紧时间研发。
1992年7月,沈从岐亲自带着样刀第三次进京送审,却路遇山洪,客车被困,因怕样刀安全出现问题,他就抱着样刀一天一夜没敢合眼。
当沈从岐赶到杭州机场时,因太过劳累眼前一黑摔倒在台阶上,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半截裤管。他自行简单包扎后,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登了机,把样刀按时送到了北京。结果,因为刀鞘工艺问题没有通过。
当年受伤留下的疤痕至今还在
取回真经 国刀出世
沈从岐对那次经历记忆犹新,他说:“那次送审的问题出在刀鞘上,由于用翻砂铸造工艺,加工后刀鞘的图案模模糊糊,失去了原有的鲜活灵动,上面好像蒙上了一层‘薄雾’,如果这个工艺难题得不到解决,那上面的龙凤、长城、海浪和云朵等图案都只能是雾里看花了。”
后来,沈从岐深入深山——百山祖,多番周折终于寻到隐居20多年的铸剑高人张建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最终,沈从岐获得了一本泛黄的祖传制刀秘籍。回厂后,他按书上的工艺流程去做,问题真的迎刃而解。
1992年9月26日,对沈从岐来说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
资料图
因为这一天,当他第十次把样刀送到京城,经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军委首长和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审核验证,完全达到设计最高水平被认可通过时,沈从岐欣喜和激动的泪水从脸颊滑落下来。(标注:段落内容摘自《中国档案报》总第3251期《誓以忠诚铸“国刀”》一文。)
他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92年9月30日,中央军委主席签署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和分队长自1992年10月1日起正式启用仪仗指挥刀。(标注:段落内容摘自《中国档案报》总第3251期《誓以忠诚铸“国刀”》一文。)
1993年4月28日,沈从岐将横空出世的首把“国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指挥刀呈奉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走出国门
1993年10月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正式启用升旗指挥刀。(标注:段落内容摘自《中国档案报》总第3251期《誓以忠诚铸“国刀”》一文。)
随后,武警部队和香港、澳门的回归,仪仗队也相继启用指挥刀。
此后,这把代表着国威军威的“天下第一刀”正式登上了国家的政治舞台,向世界展示出东方大国特有的自信和风采。
仪仗指挥刀的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使用,填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器史上的一项空白,永载史册。
国刀神威 有何内涵
“天下第一刀”有着精美的制作工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沈从岐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升旗指挥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指挥刀代表着国家精神,也体现着最高礼仪。”
天下第一刀细节设计展示图
刀身长100厘米、宽2.5厘米,重1.65公斤,选用钛合金锻造,显得冰清玉洁,刀形笔直,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又呈青云直上之势,合国旗清晨随红日冉冉上升的意境,寓意中华人民共和国蓬勃向上。
刀身底部饰以云龙纹,一面铭刻“天下第一刀”沈从岐,另一面铭刻“护卫国旗、重于生命”或“威武文明、壮我军威”。
天下第一刀细节设计展示图
护手采用合金铸造,电镀24K金,外观正视是展翅欲飞的凤凰,侧视则是一只和平鸽,凤凰与和平鸽和谐地融为一体,寓意高贵、美好,祝愿和平幸福,也传达着中国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实现人类“和平、平等、发展”的主题。
天下第一刀细节展示
刀的手柄是采用高级合金制作内形,外用真皮手工包缠,手柄顶端嵌一颗大红宝石,尊贵沉稳,象征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周围镶嵌着34颗小宝石,象征中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省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加上护手上镶嵌的22颗小宝石,共56颗宝石,寓意我国56个民族生息与共、团结奋进,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刀鞘选用了不锈钢材料制作,上面蚀刻九龙腾飞与万里长城图案,龙象征着九州大地兴旺发达、蒸蒸日上,长城则象征着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向无敌,坚不可摧。
如今,每天太阳冉冉升起时,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都有成千上万的炎黄子孙和世界友人前来观看升旗仪式。
“国刀”正映着太阳的光华,展现着中国特有的风采和气派!
(部分资料据中国档案报、中国法制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