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6日讯(记者 兰草)日前,市政府办公厅公示涵盖环保、创业、出行、教育、医疗等方面民生实事上半年进展情况,30项任务大部分完成过半,总体进展情况良好(7月19日《宁波日报》)。
近年来,我市改善民生的举措层出不穷,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连续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这绝不是一种“概念”。比如,到今年底我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将达99%,这很不容易,可是,即使只有1%落下,就意味着还有5万余人饮水安全没有保障;我市已经全面消除年收入6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但那些达到“脱贫”标准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刚过500元,在宁波这样物价较高的地区生活未免拮据。
事实上,即使是宁波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受发展阶段、历史欠账等因素影响,民生建设领域也还有不少短板,与群众追求的“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有不小的差距。比如,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优质乡村学校还需要下大力气打造;疾病风险依然很大,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情况时有所闻;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院一床难求现象未根本好转;社会治安,医药、食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照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百姓的愿望在不断变化升级,因此,为幸福民生提档加速势在必行。
增强紧迫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高度重视民生、努力改善民生,是和党的性质、宗旨及目标一脉相承的,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只有积极回应广大群众期盼,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才能使他们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而且,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对此,市委市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今年6月召开的市委全会决定,未来着重补齐“六块短板”,民生服务是其中之一,而且,补齐科技创新、城市品质、国际化发展、生态环境、改革落地等短板,最终也是为了改善民生。因此,紧跟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全面提升民生福祉,仍然是各级各地的紧迫任务。
投入更多财力。民生政策的落实,离不开公共财政的强大支撑。改革开放后,我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仅去年就完成财政总收入2072.7亿元,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过去五年,我市坚持保基本、办实事、防风险,加大民生支出力度,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年均增长17.2%。财政资金的流向,直接反映政府的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也反映着一定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笔者以为,今后,我市仍应该顺应百姓需求,加大民生投入,以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建立更加公平且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进教育现代化及健康宁波建设,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等,并力求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投入更多精力。“一勤天下无难事”。当前,我们面临的民生问题,跟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任务和目标,有些问题并非只要财政投入就能达到预期目的,解决起来需要更多政治智慧,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想一想、问一问,怎样杜绝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怎样才能既重面子也重里子?怎样才能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怎样在制约发展最关键、百姓期待最迫切、主观努力最能见效的地方发力?如何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让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效益?如何强化政府职能,使政府的行为和能力受到民众的认可?等等。
各级政府对于不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敢于正视矛盾,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花更多的功夫,下更大的气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找准群众需求,凝聚群众智慧,达成全民共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以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