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宁波八旬老党员30年捐款近25万元助学帮困
2016年08月24日 09:33:00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陈朝霞 毛一波

图为周春华(左)和她30年来的部分汇款单、帮困结对对象给她的来信。(陈朝霞 毛一波 摄)

  浙江在线8月24日讯 这几天,海曙区南门街道郎官社区居民听说社区83岁的周春华老人生病了,纷纷上门看望。说起老人30年如一日捐资帮困助学的故事,大家由衷地表示钦佩。

  从1987年至今的30年间,周春华化名“普党”等名字,将自己省吃俭用的244158元积蓄投入到助学帮困的慈善事业中。当有人问起原因时,有62年党龄的老人说:“我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人民的公仆。”

  在上世纪80年代,当“结对助困”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时,还在宁波市妇联工作的周春华就开始默默地走上了扶贫帮困的“慈善之路”。

  1987年1月,周春华从《浙江日报》上看到玉环县坎门镇有两个孤儿生活艰难的消息后,化名“普党”,开始每个月为两人寄去救助款,直到1996年1月两名孤儿长大成人并找到了工作,周春华连续9年共支助了2400多元,那时周春华一个月的工资最多300元。“自己从小生活很苦,看到没有父母的孩子,就想到尽自己的能力去帮一把。”周春华解释自己最初的助学动机。

  1989年退休后,周春华一如既往地继续捐助。30年来,她的捐助对象遍及全国各地。随手翻开她留存的帮困助学记录就可以看到:1997年,捐助西藏100元、四川水灾捐款30元、捐助恩美福利院40元、11号台风捐款300元……当年共捐款1510元;2004年,为特困优秀大学生倪春雅寄去2500元;2006年,与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周同学结对,寄去2500元;2010年,玉树地震,捐款3500元;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帮困助学捐款1.4万元……

  周春华至今保存着300多张汇款单和厚厚几大捆结对助学对象的来信,其中一位来自西南大学“季轶群”的来信特别频繁。周春华回忆,1994年她从《宁波日报》上看到象山、宁海等地贫困家庭的孩子面临失学危险的消息后,便开始与象山鹤浦小南田村及宁海桑洲下章小学的五名孩子结对,季轶群就是其中的一名。“其余四名孩子后来找到了工作,我不再继续帮扶。而对季轶群则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直到他考上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15年来,除了资助4万余元帮助季轶群完成学业,周春华还关注着季轶群的健康成长和点滴进步。在季轶群还在宁海中学读书时,周春华就常常为季轶群寄去各种学习辅导资料。在季轶群2010年研究生毕业打算自己创业时,周春华二话不说,又寄去了1万元。

  老人的无私奉献感动着被资助的对象。象山西周镇土下村一位生病受助者写来了“慷慨捐赠情义深,解囊相助暖人心,仁爱之恩永不忘”的新春贺卡;季轶群也时常看望周奶奶,还向老人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他多次来信表示:“周奶奶是一位改变我的人生、指引我走向光明的人。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把您‘爱’的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爱’。”

  周春华对别人无私奉献,对自己却很“抠门”。照顾她起居的保姆告诉记者:“她只有几件衣服换着反复穿。”记者在她的家里看到,虽然窗明几净,但是非常简陋,简单的几样家具,没有沙发,只有一个小小的电视机。“老人家境并不富裕,他的老伴于2014年去世,儿子精神残疾二级,常年住康宁医院。”社工告诉记者。

  当有人对老人的行为不解时,老人淡淡一笑说:“群众有困难,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每次看着他们寄来的温暖的话语,我非常开心,也坚定了自己帮困的信心。”

  如今,老人已经步履蹒跚,但是扶贫帮困的脚步依然无比坚定。

  

标签: 捐助;党员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0824367545859455.jpg